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海南新闻

追忆杨绛先生生前轶事:她的才华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

发布时间:2016-05-30 12:08:48

钱钟书杨绛印象

追忆杨绛先生生前轶事:她的才华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

杨绛钱钟书

文\本刊特约撰稿 马良

百年杨绛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绛先生因病去世,终年105岁。与辛亥革命同龄的杨绛先生出身名门,天赋文才,不仅在文学上开辟了自己的一方天地,还与因与文史大家钱钟书的美好婚姻而备受艳羡。钱钟书生前曾称其“最才的女,最贤的妻”。

今天,海南周刊与大家一起共同回味杨绛先生生前与好友的轶事,她所著的作品以及给予后人的记忆。

——编者

5月25日,杨绛先生去世,“我们仨”终于在天堂相聚了。

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中国社科院工作,曾与钱钟书先生见过几面,也曾因工作关系去过钱宅一次,同时见到钱杨夫妇。

如果记得不错,钱杨两先生居住在北京南沙沟的“部长楼”里,那个年代的部长楼跟现在好一点的公寓楼都没法比,也就是宽敞点,但想想当时的学术新人杨义寒碜得近乎“贫民窟”的居住环境,钱先生毕竟享受了副部级待遇——他当时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1987年,正值社科院建院十周年,作为院刊编辑,我和同事老李一同去钱宅约稿,请他写点应景文字。

说实话,在当时我的心目中,钱的学术地位很高,写这种应景文字多少有些为难先生,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他毕竟挂职副院长,表示一下心意也应该。

小心翼翼叩开钱先生的家门,开门的是一个清瘦小巧、斯斯文文的老太太,当然是杨绛先生。那时候,杨先生写钱钟书的一本小书风行国内,我们从中读到不少有关他俩的趣事。

我们说明来意后,杨先生就请我们到书房就坐,她自己又回厨房炒菜。这间书房里其实真的没放多少书,引人注目的,是两张大书桌,钱先生的那张玻璃台板下还压着张印制得还算精良的《蒙娜丽莎》,中堂则挂着清末书法大家吴大澂的一副对联,真有点中西合璧的味道。

正东瞧西看想采点“仙气”时,钱先生进来了,还是那熟悉的和蔼的笑容,温暖而聪睿的眼神,一手托着一只茶盘递到我们面前,我们都有些受宠若惊。我想表达一下后学对他的景仰之情,但搜肠刮肚竟找不出恰当的词。

钱先生的平和终于让我们放松下来,他也很快答应了我们要求。几天后,收到钱先生的来函,百来字祝词里除了“奋迅“等词带有钱氏烙印外,大多也是套话。

传闻钱先生向来对陌生人、年轻人很善意,对熟悉的人却不免尖刻,也许是人一熟,各种的弱点(学问上的、性格上的)都在钱先生的眼底毕现无遗了,此外也有性情上的原因吧。我见过的钱先生的笑眼和唇边两道因笑弯曲的优美弧线,稍一变化,就会变成极富穿透力的嘲笑吧!

此后,还有几个场合里见过钱先生,虽是远观,但细节里还是透出他特立独行的风范。尤其在社科院建院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或许他突有灵感,在大领导正做报告之时,就掏出笔手不停地挥写起来,彼时他真地完全沉浸在只属于自己的世界里。

不久前,检点自己的信件,还发现一封钱先生的信札,那已是我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事情了。大抵是与钱相熟的一位学者寄给我刊一篇文章,久未见信息,该学者致函钱先生询问此事,钱先生遂发来一函。该函不仅体现了钱先生的认真精神,书法也漂亮,是极为潇洒的行书。

她的才华,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

文\本刊特约撰稿 徐建华

得知杨绛先生逝世的消息,我没有悲伤,没有惋惜。杨先生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她的去,也是淡定和从容的,我唯有景仰和神往!她在垂垂暮年,把“我们仨”快乐游戏的人生战场打扫得干干净净,归置得井井有条,便无忧无虑地驾鹤西去。

我对杨绛先生的了解与爱慕,缘于读过她写的几本书。

读杨先生的第一本书是《走在人生边上》。书中讲述了她关于神与鬼魂、关于人、关于灵魂与肉体、关于命和天命、关于修身和锻炼、关于人生的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她相信“我”是人的灵魂,不会随肉体的消亡而消失,因而在苦难人间粹炼“我”是必须的、必要的。人生的意义在于在面对一切苦难时让灵魂臻于至善。人生有命、命有命理,甚至不可违拗,但对于命运所作的安排人可以有自己的选择。这本书没有说教,也不是讲什么道理,它是一个走在人生边上的老人,通过自己亲身经历、广博阅读,说明自己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考。她心平气和地娓娓道来,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有理有据,言语优雅,读之如听一个智慧的人在对你谈心。读完它不会让人变得消极,而会让人变得明白、平和。

读杨先生的第二本书是《我们仨》。杨先生把往事写得越温馨,我读来感觉越辛酸。在“我们仨”相失相离之后,“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在一个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中,再历那些属于“我们仨”的单纯温馨、相依相伴的时光。温馨的记忆、娓娓的述说之中,怎一个“凄凉”二字了得啊!她要以怎样的深情来梳理过去的点点滴滴,又要以怎样的觉悟来减少痛失对衰老的她的伤害,还要以怎样的智慧来把纷繁的琐碎串成收藏的珍珠啊!那本书,很多时候是看一行,泪一行。

一气读完了杨先生的第三本书《干校六记》,很多次心酸眼热,感伤情悲。杨先生真是泛过苦海的菩萨,说起那非常的经历是如此心平气和,文章却分明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杨先生的第四本书是《洗澡》。读当年的知识分子“洗澡”读得心惊肉跳,用怀疑人、污蔑人来帮助人,用自污自贱来求过关,非常可怕。而当代的人在思想上确需要深刻的自省,然世易时移,人心更为复杂。《洗澡》里的人物共同守护着一场美好的恋情,不背人性,不违人伦。

忍不住将《洗澡》与《围城》暗自比较,编故事的技巧都高、平铺直叙而引人入胜,塑造的众生都性格鲜明、形象丰满,描述的细节都生动、读之如亲历亲见,人物的心理刻划都细腻,都有强烈时代感和命运感。《围城》的语言辛辣尖刻,《洗澡》的语言平和机智,其讽刺意味不输《围城》。

读杨绛先生的第五本书是《洗澡之后》。书中人物的结局安排,充分说明杨先生实在太善解读者之意了!把读者喜欢的人都写得光明磊落,结局圆满,让人看了又敬又爱又喜。

杨绛先生的书读完,深深感到她是一个至情至性而又大智大慧的人。对缠绵悱恻的爱情也欣赏,但不会去沉缅;对风云浩荡的事件也关注,但不会过于激烈;对苍生世事也悲悯,但不会去哀伤……只是平平淡淡地脚踏实地,客观沉静地缓抒胸臆。不肆言真,不表白情,却绝对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笔下的每一个人,毎一句话,每一个字。

我没有读尽杨先生的著作和译作,已然体会到钟书评价她是“最才的女”是实至名归。她的才华,是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在晚来孑然的孤独中绽放的,这便是钟书心里“最贤的妻”。因为她, “钱钟书的天性,没受压迫,没受损伤,保全了他的天真、淘气和痴气”。因为她,世间曾有过一个“很朴素,很单纯,温馨如饴,只求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的三口之家。几十年的人生,纷扰的尘世,非至贤、至德、至慧,焉能如此!

杨绛档案

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2001年,杨绛把她和丈夫的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时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2014年,杨绛出版《洗澡之后》,为这个故事写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

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

杨绛文学作品沉定简洁的语言,看起来平平淡淡,无阴无晴,然而平淡不是贫乏,阴晴隐于其中,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干净明晰的语言在杨绛笔下变得有巨大的表现力。有时明净到有些冷,但由于渗入诙谐幽默,便平添几分灵动之气,因而使静穆严肃的语言自有生机,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锋芒内敛后的不动声色,有种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节选自《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文学评论》1995年第5期)

杨绛作品一览

追忆杨绛先生生前轶事:她的才华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

追忆杨绛先生生前轶事:她的才华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

追忆杨绛先生生前轶事:她的才华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

追忆杨绛先生生前轶事:她的才华在柴米油盐的琐碎里

散文

《干校六记》

《将饮茶》、《记钱钟书与〈围城〉》、

《回忆我的姑母》等

《杂忆与杂写》、《听话的艺术》《丙午丁未年纪事》、《喝茶》

《我们仨》、《忆孩时》

《我在启明上学》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老王》、《窗帘》、《收脚印》

《阴》、《流浪儿》、《风》

小说

《洗澡》

《倒影集》

《璐璐,不用愁!》

《小阳春》

《大笑话》

《玉人》

《ROMANESQUE》

《鬼》

《事业》

剧本

《弄真成假》

《称心如意队》

《风絮》

论集

《春泥集》

《关于小说》

《“隐身”的串门儿》

译作

《堂吉诃德》

《吉尔·布拉斯》

(法国文学名著,译稿经钱钟书校订)

《小癞子》、《斐多》、

《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

  • 上一篇:三亚特设100万元帮助困难职工 符合条件职工可申请
  • 下一篇:海大学霸王驭陌“以所学报海南所需” 发明接地气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