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今年我省将划定并发布全省海洋生态红线

发布时间:2016-06-09 01:02:44

南方日报讯(记者/黄进 杨世华 通讯员/粤海渔)6月8日,省海洋与渔业局根据全省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及相关资料编制的《2015年广东省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环境公报》)和《2015年广东省海洋灾害公报》(以下简称《灾害公报》)正式发布。《环境公报》显示,2015年全省海洋环境质量状况总体稳定,符合第一类、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近岸海域面积约占88%,海洋生物多样性基本稳定,陆源排污压力依然较大。

劣四类水主要分布在珠江口海域

《环境公报》显示,在近岸海域水质方面,2015年我省在近岸海域共布设320个水质监测站位,开展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海水质量监测。全省近岸海水水质状况总体良好,近岸海域海水符合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比例年平均值达到88%;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年平均值为3.97%,主要分布在珠江口海域,污染要素主要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较2014年无明显变化。

“入海排污压力依然很大。”省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人同时表示,2015年,实施监测的74个各类代表性入海排污口中,有28个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超标率(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数量占实施监测的入海排污口数量的比例)约37.84%,较2014年减少7.28%。其中,实施监测的23个工业废水入海排污口中,有2个排污口排放的污水超标,超标率为8.70%,比2014年减少14.38%。

超标排放的主要是市政污水入海排放口和入海排污河,主要超标因子为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珠江、榕江、练江、深圳河、黄冈河等主要入海河流年入海污染物总量271.39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216.81万吨,约占总量的79.89%。

赤潮发生面积近二十年最少

省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何少青表示,多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我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方面:一是主要河口和部分城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二是海洋经济发展对海洋资源、环境和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大,海洋开发利用与海洋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三是赤潮等海洋环境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海洋环境风险不断加剧。

谈及赤潮,《灾害公报》显示,2015年,我省沿海共发现赤潮7次,累计发生面积约39平方千米,其中发生在湛江市吴川城区博茂海域的赤潮成灾面积最大,为19平方千米;绿潮1次,面积约0.9平方公里,赤(绿)潮为1997年以来累计发生面积最少的年份。

据省海洋与渔业局统计,近10年来,我省沿海年均发现赤潮事件约10起,但大规模、有危害的赤潮发生次数相对较少,汕头、汕尾、惠州、深圳、珠海和湛江海域是我省赤潮灾害多发区。

除了赤潮,2015年我省海洋灾害总体灾情较往年偏轻,但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仍居全国第二位。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8.77亿元。其中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过全部直接经济损失的99%。

此外,2015年广东沿海海平面较2014年下降30毫米,比常年(1975-1993年的平均海平面)高75毫米。据资料显示,1980年至2015年,广东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高于全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平均水平。海平面上升等因素加剧了广东沿岸台风风暴潮、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的影响程度。

推动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试点

为了更好保护海洋生态,何少青表示,今年我省将划定并发布全省海洋生态红线,制定红线监管措施,将重要的海洋生态功能区、敏感区、脆弱区划为海洋生态红线区域。而我省目前已经完成了珠海横琴新区、湛江徐闻县和汕头南澳县等3个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工作。

与此同时,“十三五”期间,省海洋渔业局还将积组织实施《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建立和完善海洋生态红线、重点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海洋环境监管三项重要制度。

此外,我省还将实施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试点,为探索我省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方法、机制和经验,今年将重点推动大亚湾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试点。

  • 上一篇: 深圳市心血管疾病诊疗质量监测基地揭牌
  • 下一篇: 韶关曲江投资超百亿元项目签框架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