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海南新闻

生态环境改善 海南雨林深处喜讯频传!

发布时间:2022-04-23 22:50:01

人民网海口4月20日电 (陈海燕)日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马海霞博士带领团队,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现8个大型真菌新物种,分别命名为海南炭团菌、五指山炭团菌、尖峰岭炭团菌、茧孢炭团菌、青冈炭团菌、雪香兰叶生炭角菌、海南山胡椒叶生炭角菌和海南大头茶叶生炭角菌,并先后在多个国际生物分类学权威期刊上发表。至此,海南热带雨林“物种户口簿”上又增加了新成员。

海南大头茶叶生炭角菌(Xylaria polysporicola)。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供图

海南大头茶叶生炭角菌(Xylaria polysporicola)。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供图

近年来,海南热带雨林深处喜讯频传。2021年3月,监测发现海南长臂猿喜添两只婴猿,2022年1月,监测发现海南长臂猿再添一只婴猿,今年3月,研究人员发现8个大型真菌新物种……短短3年多时间,这片约占海南岛1/8陆域面积的茂密雨林至少已发现28个新成员,包括9个植物新种、6个动物新种和13个大型真菌新种。如此频密的“上新”节奏,既展现了海南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度,亦折射出海南持续加大的生态保护力度。

据了解,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至今,在海南的留鸟和越冬的候鸟种类及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更有一些远道而来的“稀客”,不久前,海口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是迎来3只号称“鸟类中的大熊猫”黑脸琵鹭,反嘴鹬数量也超过了20只,均创下新高。

随着海南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科研力量的加强,近年来越来越多新物种被发现,一些罕见的物种也在增员,这意味着海南岛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仍然藏着太多未知的秘密和“宝藏”。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小精灵”吧!

珍稀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

红榄李是红树的一种,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也是《国际湿地公约》濒危物种。冯尔辉摄

红榄李是红树的一种,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也是《国际湿地公约》濒危物种。冯尔辉摄

近日,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苗圃培育箱里,珍稀濒危红树植物红榄李的种子开始发芽了,七八株细小的绿芽从土里探出头来,让人惊喜。

据了解,红榄李是珍稀濒危红树植物,天敌多、发芽率低,培育难度极大,被誉为红树林中的“大熊猫”,国内一度仅在海南有14株,且均处于老化或退化阶段,亟待加强保护。2014年起,东寨港管理局对红榄李开展培育并成功培育出红榄李幼苗,通过建立红榄李野外种植基地,将培育出来的红榄李种苗分批移植到野外种植基地。没想到种子发芽率提高了,种苗也长势良好。如今已有超过20亩、近千株的红榄李存活下来。

中华白海豚

不同年龄段的中华白海豚结伴畅游在海南岛西南近海海域。 中科院深海所供图

不同年龄段的中华白海豚结伴畅游在海南岛西南近海海域。 中科院深海所供图

海南也有中华白海豚了!2021年2月,成群的海豚出现在海南岛西南近海海域,时而跃起,时而下潜,这是海南岛西南海域渔民见到的场景。科研人员在海南岛西南海域的发现,将中华白海豚在我国的地理分布范围向南推进近300公里。

中华白海豚因数量稀少而被冠以“海上大熊猫”的称号,又称印太驼海豚,为海豚科驼海豚属小型齿鲸类,是海豚科中我国唯一一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唯一一种以“中华”为前缀命名的鲸类动物,亦是香港回归祖国的吉祥物。2008年,中华白海豚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级”。

海南小姬蛙

海南小姬蛙。杨剑焕供图

海南小姬蛙。杨剑焕供图

2021年3月18日,香港嘉道理农场暨植物园科研团队在《动物学研究》杂志上刊发了海南又发现两栖类新物种的文章。该文章称在海南岛的俄贤岭、鹦哥岭、尖峰岭等地区发现新物种——海南小姬蛙(Micryletta immaculata),属于两栖纲无尾目姬蛙科小姬蛙属。

据了解,科研团队采集标本,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证据分析,确认这种小姬蛙是海南岛特有新种。除了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科研团队还在保护区以外的低海拔适宜生境中找到海南小姬蛙的身影。这些在保护区外的海南小姬蛙种群正面临着橡胶地和果园发展所带来的栖息地丧失和污染等问题。因此,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和标准,科研团队认为海南小姬蛙应属易危物种。

  • 共2页: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尾页
  • 上一篇:博鳌看点:世界面临三大问题 围绕四大板块进行讨论
  • 下一篇:海垦热作与海南大学合作研发热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