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际新闻 > 历史考古

东西问·镇馆之宝丨姜涛:从“吃素”到“吃肉”,这只“恐龙”何以扭转学界认知?

发布时间:2023-02-26 08:30:37

中新社(记者 钟旖)重庆2月25日电 题:从“吃素”到“吃肉”,这只“恐龙”何以扭转学界认知?

——专访重庆自然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姜涛

东西问·镇馆之宝丨姜涛:从“吃素”到“吃肉”,这只“恐龙”何以扭转学界认知?

恐龙,古生物中的“顶流”,自19世纪后吸引着大部分人的关注,化石是人类了解它们模样和所生存时代情况的最佳途径。在重庆自然博物馆内,“上游永川龙”的物种模式标本(化石)被誉为“镇馆之宝”。

作为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几近完整的肉食性恐龙化石,迄今仍为亚洲最完整的大型肉食龙化石之一,上游永川龙对国际古生物学界有何意义?有着怎样的学术价值?重庆自然博物馆藏品管理部副主任姜涛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上游永川龙化石为何是镇馆之宝?

姜涛:上游永川龙,于1976年在四川省永川县(现重庆市永川区)上游水库大坝附近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重庆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学专家共同研究命名。

上游永川龙是中国境内最早发现的几近完整的肉食性恐龙化石,仅缺失前肢及部分尾椎,迄今仍为亚洲最完整的大型肉食龙化石之一。从标本分析,上游永川龙是一种大型肉食恐龙,体长约9米,头骨大,牙齿呈匕首状,两条后肢强健有力,指端长有巨爪,生活在距今1.5至1.6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

将它定为“镇馆之宝”主要有几个出发点:化石“近于完整”的罕见性;它是命名其他同类恐龙新属种的可靠依据;为后人了解四川盆地侏罗纪恐龙动物群的面貌,以及当时的古地理、古气候提供了宝贵资料。

上游永川龙复原装架。何蓬磊 摄

上游永川龙复原装架。何蓬磊 摄

中新社记者:上游永川龙的发现对学界而言意味着什么?

姜涛:肉食龙,在恐龙动物群中是比较难保存完整的一类,特别是完整的肉食龙头骨,一直是恐龙研究者追索的目标。在上游永川龙出土之前,中国发现了不少植食性的恐龙骨架,著名的有许氏禄丰龙、合川马门溪龙、多棘沱江龙。

上游永川龙头骨化石。受访人供图

上游永川龙头骨化石。受访人供图

虽然中国的肉食龙化石早在1915年就被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George D.Louderback)在四川荣县采集,但直到20年后才被美国古脊椎动物学家甘颇(Charles L. Camp)进行研究,归为巨齿龙类(也叫斑龙类)。1942年,“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钟健先生将其在四川广元采集的几枚单个牙齿研究命名为“甘氏四川龙”,向最早研究中国肉食类恐龙的甘颇致敬。

至20世纪60年代,中国虽然先后发现三叠中国龙、金刚口龙、吉兰泰龙等肉食龙化石材料,但相较植食性恐龙骨架,均比较破碎,因此中国的肉食龙化石在学术界分量显得较轻。这也引起国际古生物学界的质疑,甚至有声音说,“中国是一个不产肉食龙的国家,中国的恐龙都是吃素的”。

  • 共2页: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尾页
  • 上一篇:山东青岛借助数字科技让文物保护与传承利用“活起来”
  • 下一篇:重庆女子考古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