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金亚秋:要做对国家发展有重大推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4-19 05:58:36

东方网4月19日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金亚秋教授昨天荣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奖,他说:“我们的团队不鼓励做那些横向的小项目,因为近年来基础研究环境越来越好,我们希望能够做更多对国家发展有重大推动的研究。”

29年前,金亚秋作为首位在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获得博士学位的新中国留学生来到复旦大学任教。在这29年中,他与团队一起,在电磁波物理与空间微波遥感技术领域中,取得了重大的理论与应用成果,并主持完成了40多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项目。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的星载遥感技术基本上还是仿照国外已有的技术,还是“追跑”和“跟跑”,但通过20年努力,我国与国际对应的遥感等科技计划已经出现很多创新性研究规划,到了争取“平跑”和“领跑”的阶段。不论是第一代的风云卫星遥感技术,还是“嫦娥”系列上所用的技术,都有金亚秋的贡献,他的研究成果著作是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网站在该领域介绍的第一本书籍。

科学家就应该“做其他人做不到的创新之事”

2015年,意大利米兰召开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年会。金亚秋被授予“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地球科学与遥感学会(IEEEGRSS)杰出成就奖”,成为这一领域半个世纪来第一位获得该荣誉的非欧美科学家。

上世纪80年代,我国在星载微波遥感方面的基础研究十分薄弱。金亚秋依据国际发展前沿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发展需求,带领当时十分年轻的团队开展研究。他的实验室提出了“复杂自然环境电磁波散射与辐射传输”、“空间遥感信息物理与对地监测信息技术”、“复杂系统中计算电磁学”等前沿基础与科学应用的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上世纪90年代初,是基础研究开展相对比较困难的时候,研究的支持力度、软硬件设施都比较落后。开拓星载微波遥感的基础研究在那时还比较超前,

金亚秋在1990年第一次提出的研究课题,美国直到1994年才第一次在航天飞机上使用。但是,当时金亚秋课题组在国家基金委提出这一课题时,却被专家否决了。“否决了我们也要坚持做!”金亚秋说。过了几年,这位和他相熟的专家遇到他说:“几年前否决是因为觉得不切实际,现在我觉得你是对的。”

金亚秋带领团队坚韧不拔,坚持数年如一日地研究探索。现在,他的实验室团队在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信息获取等几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成像雷达遥感监测领域,他们提出了“自然介质层级化电磁散射理论与合成孔径雷达(SAR)遥感成像理论”,建立了参数化理论模型、高性能数值计算、特征信息反演的系统的基础理论,实现了陆地海面场景目标SAR信息获取与识别的多项应用。他们利用星载微波遥感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在中国嫦娥工程辐射探月任务中,完成辐射建模模拟、反演与数据处理,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全月球月壤厚度分布、氦3含量的估算。

微波遥感应用技术是人类了解地球环境的不可取代的高科技手段。对于地球大气、海洋、陆地的遥感监测,比如台风、暴雨、洪旱、积雪、地震、城市规划、地面沉降、农作物状态等,卫星遥感都可以给出全球与区域性的科学信息与及时准确的评估。遥感技术对于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城市发展、全球变化等都具有特别重要意义。金亚秋说:“我们做的这些基础研究在科学上是前沿,同时又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

至今,金亚秋已在国内外发表了70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了14部中英文专著与文集。他秉持认真负责的理念,亲力亲为,每一篇论文都经过精心雕琢,甚至数十次修改。金亚秋特别强调自主创新,团队主要科学成果的研究软件都拥有自主创新知识产权。

科学家就应该为国家搞科研,为国家培养人金亚秋说,科学家总是阶段性地处于“一无所有”的感觉,因为“科学家在做研究的时候总是最充实的,当研究完成后往往经历一段时间的高兴和轻松。但是很快就觉得‘一无所有’了,因为项目做完了,得缓过神来再做新的。”

在金亚秋的回忆里,自己在中学时代就已经有了做科学家的理想,并一直为之努力。他曾多次忆起“听数学大师华罗庚的报告、听曹鹏先生介绍交响乐、在先棉堂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的中学时代生活。上世纪70年代,金亚秋到广西山沟的三线工厂里做机械工人,但即便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不仅没有扔下学习,还做了许多设备和技术创新。“科学研究是艰难与孤独的跋涉,常人不能走;我走了,因为我热爱科学。”他这样说。

29年来,金亚秋在复旦大学不仅担任科研工作,还坚守在一线教学岗位,至今他还在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

金亚秋领衔的复旦大学电磁波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大部分都是青年学者。实验室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人每年发表一篇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各参加一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作为实验室每年总结核心研究成果的参考内容之一。对于金亚秋来说,引领和指导这些年轻人的发展,令人充满期待。

曾在美国大气海洋局卫星应用研究中心等机构工作学习多年的徐丰研究员常常与金亚秋交流。他回忆道,每次遇到挫折就会向金亚秋寻求帮助,即使教授已经下班或身在国外,他的邮件也能很快收到回复。

金亚秋还主编了前沿课题综述的《复杂系统中的电磁波》一书,促进电磁波信息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他获得了国家图书奖和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以及首届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在他培养的博士生中,有的已主持开展国家重点项目,获得了国家级的科技奖励;有的荣获IEEEGRSS青年职业奖;有的入选中国国家青年千人计划等。

在金亚秋团队的努力下,今年7月,IEEE的遥感国际学术会议将第一次在中国召开,金亚秋任会议主席。这也是中国相关学术研究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表现。

  • 上一篇:上海科技奖获奖项目成色十足
  • 下一篇:丁文江:让基础与应用研究两全其“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