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跨地区合作交融将是大势所趋 中英校长在沪谈教育

发布时间:2016-04-19 12:12:11

原标题: 跨地区合作交融将是大势所趋

跨地区合作交融将是大势所趋 中英校长在沪谈教育

图片说明:外教志愿者指导大家学外语。青年报资料图 记者 吴恺 摄

据《青年报》报道,源起于英国惠灵顿公学的“惠灵谈”昨天首次登沪,英国顶尖公学校长与沪上名校校长探讨中英教育的发展。就在前一天,由上海市教育学会主办的“2016年中英校长高峰论坛”也在上海举行,探讨的主题同样是中英教育的同与不同。去年曾在网上引起大讨论的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中出现的英国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也现身论坛。校长们普遍认为,中英教育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而跨地区的融合和合作是大势所趋。

英国校长认为中国教育更重知识点记忆

“谁还记得六大行星?”“4的开方是多少?”演讲一开始,英国惠灵顿公学校长朱利安·托马斯(Julian·Thomas)就向台下的学生、家长和嘉宾扔来了这样的问题。“举手的大概20%左右。可见,我们小时候学过的知识点,现在很多都会忘记。”他说:“知识的记忆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释放孩子各方面的天性,使他们成为最完善的自己,在学生就读期间,就应该开发八大智能,包括逻辑、语言、文化、体育、人际、自我认知、道德以及精神方面。

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校长杰拉德· 麦克马洪(Gerard·MacMahon)则表示,和英国相比,中国教育更注重这样的记忆知识点的学习。“信息社会,知识信息已经唾手可得,所以英国教育更注重开发学生独立搜索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等等。”但是他也觉得,英国学生在学习的自发动力、长时间学习的专注力、耐性上与中国学生差距很大。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说,希望中国的系统能够更为偏向于英国的体系,这个也是非常具有讽刺意义的观点,因为很多英国人希望向中国的方向偏向。真相就在于两国的教育体系之间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而非差异性。包括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和挑战也是共同的。”朱利安校长认为,提供浸润式的学习环境,更注重互动与包容性,是英国教育的优势。中国教育的优势在于专注力和学习动力,“我们的教育应该将这两者结合起来。”

上海教师表示英国老师更关注学生个性

上海市浦东中学校长倪瑞明曾有多年的国外教学经验,他坦言,作为中国学校的校长,他对成绩这一指标肯定比其他指标更为看重,“因为是重要的考核目标。”而在他看来,中英之间的差异主要还是对于学生个体感受的关注。“我问过不少成绩好的学生,是否真的喜欢他考得好的那门课,回答往往是否定的。这让我深思。”倪校长表示,他发现国外的校长能对每个学生都很熟悉,而国内的校长更关注的可能还是一个班级的平均分之类,并以此来评价教师的工作。

在2014年和2015年,英国教育部先后派遣了140多位中小学数学教师到上海开展数学教学的观摩和交流研讨活动。上海也先后有140多位中小学数学教师到22所英国中小学上数学示范课。对于中英教育的差异,参与过中英数学教师交流项目的老师感受更真切。

武宁路小学数学教师杨雪芹表示:“在英国课堂上,我能感受到上海教学的优势,我们的每一节课都安排得很紧凑,教学重难点突出。但总感觉我们似乎什么都为孩子安排好了,设计好了,他们的学习过程太顺利了,欠缺了一种英式课堂的探究味。”比较下来,她觉得,英国老师更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生活化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毛丹老师则表示,上海的数学老师很多时间都花在整班教学上,英国的教师是分组教学。整班教学的时候,大概有70%的时间在课堂上。老师们会把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知识点的讲解上,一个知识点讲完之后做一些练习,再进行到下一个知识点,确保这个班上的绝大部分的同学能够跟上进度之后再进行下一步,这使得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均衡。而英国的教师所使用的小班教学,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互动,他们也很鼓励学生有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合作能力、自主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提升。她和杨雪芹的看法一致,英国老师很注重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中外校长都赞同要加强跨地区融合和合作

在“2016年中英校长高峰论坛”上,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中出现的英国博航特中学校长尼尔·斯特劳格尔对纪录片中涉及的场景进行了澄清。他坦言,中国老师在执教的过程中,BBC经常来“捣乱”,本来中国老师在教学中也想往英式教育方向去靠,但BBC希望他们坚持传统的中式教育方式,因为这样拍摄出来的效果会更生动。

这部纪录片的播出给尼尔校长惹出了不少麻烦,因此在一段时间内,学校还把BBC给“封杀”了。但学校从此却开始与中国的其他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把中国的教育方式引入英国。尼尔发现,比起英式教育,在中式课堂里,学生在生物学科上的表现确实更好。学校也在摸索原因并试图做一些变化,尼尔透露,教学上的最大变化就体现在科学学科上,中国老师离开后,学校对科学学科进行了拆分,细化成生物、物理、化学等。

“我们应该向外看,让年轻人做好准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活动。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内容。这种跨文化理解能力无论对工作还是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尼尔说。

这一观点得到了朱利安校长的赞同。“跨地区同学科的教育合作,这是未来教育的一种趋势,未来的学生需要具有更国际化的视野和见地,教育也需要共同的进步和发展。”他表示,这也是惠灵顿公学在中国开出分校的原因。

复旦附中校长吴坚表示,在中国教育和国外教育的对比中,并不在于去发现自己的短板,而更多地应该看到我们的发展,去追求的目标也是多元的,甚至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存的。“这也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定要思考孰优孰劣,而是更多考虑如何去适应这个时代的需求。”

  • 上一篇:长宁这个校园里竟然有一座百年欧式城堡
  • 下一篇:4岁女孩走失38小时 警方下河搜救打捞亦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