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浙江新闻

千年古城新崛起 临海撤县设市三十年之嬗变

发布时间:2016-04-21 11:25:35

浙江在线04月21日讯 激越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1986年3月1日,美丽的灵江江畔,千年古城临海,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翻开了崭新一页。

宛如一个壮小伙,在他30年最美的青春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练就了搏击风浪的本领,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之路。这30年,是临海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30年,是城乡面貌巨变的30年,也是人民富足安宁的30年。临海,以其最独特的笔墨,抒写了最华彩的篇章。

三十年巨变,沧海桑田。“‘十三五’期间,我们将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拉高标杆,实干争先,全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城市综合发展示范区、乡村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实现千年古城新崛起。”市委常委、临海市委书记柯昕野在该市今年党代会上掷地有声。

临海,又一次站在发展的新起点,蓄势待发,砥砺前行。

从东湖时代走向灵湖时代

崛起了一座山水园林城市

最近几年春节,在大连工作的罗米良都会“飞”回临海,和家人、朋友团聚。“小时候,临海的街心公园是我向往的地方;大学工作时,崇和门广场是娱乐的天堂;如今,灵湖公园是休闲的好地方。”罗米良感慨地说,临海越来越漂亮宜居了。

经过30年的发展,临海城市框架不断拉开,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实现了从“东湖时代”到“灵湖时代”的华丽转身。

临海是千年古城。因为古老,城市建设步子格外沉重。如何破解城建困局?临海决策者们以高标准、大手笔的科学规划,拉开了城市建设的序幕。从1988年的“台州地区政治文化中心、历史文化古城、浙江中部沿海的轻工业城市”的总体格局,再到2012年的“一城五组团”整体框架,临海城市建设规划历经四次修编完善。

30年来,立足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从决策层到执行者,再从执行者到坊间百姓,“山水园林”的城市定位、“崇文、厚德、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与厚重的历史悄然沉淀在每个临海人心底。他们用信心、睿智与实干回答了,临海在哪里,临海怎么样与临海何处去的时代问题。

1986年以来,临海先后建成了台州府路、靖江路、巾山东路等交通主干道和临海大桥、灵江二桥等城市桥梁,基本形成“四横八纵”的城市路网框架。

面对日渐拉伸的城市框架,临海在投入上没有平均用力,而是整合资金集中投向了路、水、绿等城市基础设施。随着崇和门广场、灵湖公园,牛头山水库、城东气化站等项目建成投用,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分区发展思路日益清晰。建设大楼、体育馆、银泰城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建成投用,初步形成了“一城、一江、二湖”的城市亮化特色。

如今,打开临海城市规划图,可以看到“一城五组团”的整体框架已拉开:西至望江门,北至白云山,东至甬台温高速公路,南至小溪塘渡的51平方公里主城区上,古城组团、新城组团、东城组团、灵湖组团、江南组团点缀其中。以老城为基础,整个城市呈现出向东发展的态势,古城新城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千年古城新崛起 临海撤县设市三十年之嬗变

“30年来,临海市的城区面积从记载的7.9平方公里到现在的42平方公里。”临海市市长蒋冰风坦言,未来五年,临海将实施“816城市建设计划”,投资600个亿,建设八大区块,100个重点项目,坚持“宜居城市品质化,居住环境景区化”来建设“一城五组团”。

从工业短腿走向项目高地

开启了“陆海联动”新时代

2013年,一则消息震惊休闲用品界:正特集团自主研发的“刚朵拉”吊床摘取了国际工业设计行业的顶级奖项“红点奖”,并由此填补了我国休闲用品行业该奖项的空白。

从1992年的作坊式农机修配小厂起步,正特一步一个脚印寻求差异化发展,走出自主创新之路。去年年底,该集团突破销售收入7.4亿元,研发领域也从原来的铝伞延伸到凉篷、窗篷、户外家具等七大系列300多个型号。

“‘原创’之路不能半途而废。”总经理陈永辉说,集团将着力抓品牌经营,谋求企业新辉煌。

如今,临海市像正特集团这样的规上企业正在不断壮大。截至去年底,该市规上企业达466家,其中亿元企业149家,十亿元企业10家,百亿元企业1家。

撤县设市之初,临海工业经济总量尚不如农业经济;撤县设市之后,该市先后确立了加快乡镇工业发展、坚持工业立市等战略,1988年工业首次超过农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1998年8月,第一辆名为吉利豪情的汽车在临海下线,开启了我国民营企业制造汽车的先河。2012年,吉利控股集团以总营业收入179.85亿欧元(约1500亿人民币)进入世界500强,成为唯一入围的中国民营汽车企业。

2003年和2004年,华海、伟星分别于上海、深圳成功上市。2015年,该市已有上市企业六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八家。

2014年12月26日,临海头门港港区首座两万吨兼靠三万吨级通用散杂货泊位正式投入运营,结束该市无海港的历史,开启了“陆海联动”新时代。

翻阅1986年以来各年份的《临海统计年鉴》,经济的“成绩单”跃然纸上:1988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亿元,2002年突破100亿元,2015年达到458亿元;1986年,工业总产值为4.8亿元,2015年,这个数值破100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1987年的846元增至2015年的38846元,年均递增10.8%。

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

展示了品质城市的宜居魅力

“看病可以报销,每月还有‘工资’拿,这在30年前我是做梦也不会想到。”说起撤县设市后的生活变化,今年58岁的东湖村村民何老伯笑呵呵地对记者说,“我们村的幸福指数估计是临海最高的了!”

“村里16周岁以上村民每月可领到550元至750元的生活费,并且逐年增加。”对各项“好处”,何老伯如数家珍,大家每年有村里承担经费的农医保,还免费旅游一次,“以前到杭州乘车要七八个小时。现在,不仅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高铁也通了,到上海也用不了三小时。”

撤县设市30年来,临海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尤其是近年来“美丽县城”战略的实施,城市面积越来越大,绿地越来越多,城市环境越来越美,交通、医疗、教育等生活配套越来越方便,人们的生活圈子也“越变越小”……临海,这座“品质生活之城”正展示出别样的宜居魅力:

——商圈氛围日益浓郁。总部经济商务区初具规模,灵湖成为城市新名片,靖江商务圈基本建成,银泰城市综合体成为新地标。

——美丽乡村展现新貌。建成14个精品村、20个特色村,农村电子商务、农家休闲旅游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有了新渠道。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随着“五水共治”“四边三化”“三改一拆”等强势推进,临海先后荣获全国绿化先进集体、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市、首批“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典范县”等称号。

——社会事业和民生支出惠及于民。仅“十二五”期间,临海全市投入191亿元,助推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实现了翻番,成功创建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省体育强市、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省卫生应急工作示范市,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9772元、21098元,人均期望寿命增加到79.88岁,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志存高远,百万临海人正在联袂演绎多彩多姿的“临海故事”;勠力同心,百万临海人正在携手书写“中国梦”的临海篇章,坚实迈向全面小康社会!

标签: 临海|工业|经济|环境

  • 上一篇:浙茶更香 重在强本
  • 下一篇:台州外宣工作再发力 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外宣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