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广东新闻

千年英石假山盆景 立体的画无声的诗(1)

发布时间:2016-04-27 04:09:54

千年英石假山盆景 立体的画无声的诗(1)

匠名:何伦镇 匠龄:生于1964年1月

■策划:林波 陈琦钿 冯艳丹

■统筹:新快报记者 辛捷恺

■采写:新快报记者 朱清海

■摄影: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视频:新快报记者 王飞

峰乍骈罗,森然瘦而雅。”说的是中国四大园林名石之一的英石,起源于广东省英德市望埠镇英山的英石文化,从宋代始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园冶》记载,“(英石)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当地民间世代流传的英石假山盆景技艺,早已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英石假山盆景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何伦镇的作坊里,独具匠心的假山盆景,在咫尺之间呈现出意态万千的浓缩景观,富有自然美,又显艺术美,被喻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然而,何伦镇甚为忧虑的是,这项颇具特色的手工盆景技艺正面临日渐式微和后继无人的困境。

英石之乡源远流长

“英石”的名字更早见于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石产溪水中,一微青色,间有白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又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彻,面面有光可鉴物,扣之有声。”起源于英德望埠镇英山的英石文化,因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收藏性,宋代即被列为皇家贡品。

在英石之乡英德,当地人修建的一座“拜石亭”大有来头。传说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爱石成癖,玩石如痴如醉。他在英德曾偶遇一块英石,欣喜若狂,绕石三天,搭棚观赏,不忍离去,而后专门总结出“瘦、皱、漏、透”四字相石法,由此获得“石圣”的称号,并被历史学者公认为中国赏石文化的奠基者之一。

英石在明代备受推崇而被广泛开采,古人建造园林皆以石取胜,叠山立石为峰。“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在明末计成所著的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著《园冶》中,就已经记载了当时英石的用途,“可置几案,亦可点盆,亦可掇小景”。到了清代,对英石的认识、开发与收藏达到了高峰,此时英石被定为四大园林名石之一。清代《清稗类钞》道:“城中有数商肆专营英石生意,最奇者有三峰,是为岭南三大英石。”

盆景技艺亟须保护

在英德,连绵不断的、青翠的群山多由英石堆砌而成。在省道347(望埠至大镇)和英曲公路两旁,已形成长达30多公里的“Y”字形英石长廊,由300多个大小石场组成以英石为主兼营其他各类园林景石的全国规模最大园林石集散地。

以英石为主要构件的假山盆景,取材于英山所产的石灰石。经风化腐蚀的英石,形成无数松散板块,纹理色泽丰富多彩,其形嶙峋奇巧,峻峭疏秀,空透玲珑,千姿百态。英石也因形状的千奇百怪而成为营造假山盆景的上乘天然材料。2008年,英石假山盆景技艺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生于英山,与石为伴的何伦镇,成为这一民间手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 上一篇:银行理财经理 涉卷走16储户5000万理财款
  • 下一篇:五一出游价格小涨 短途长途皆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