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甘肃新闻

庆阳环县挣脱单一“种植圈”因地打造“万元田”

发布时间:2016-04-27 17:23:32

今年春耕时节的环县,和往年不同。农民说的是,玉米产量再也提不高了,亩产千余斤收入一千多元,加之粮食市场价格低迷,怎么才能跳出这个单一种植粮食的“死圈子”。农民做的是,努力地挣脱这个“死圈子”。

十年前,合道镇朱塬村打造的百余亩“万元田”,成为挣脱这个“死圈子”的成功样板,而张成武就是其中成功的“越狱者”。十年前,他用自家的5亩麦地栽上了苹果树,经过他精心管理,近五年,每亩收入都在一万元左右,正是这五亩果园,让张成武走上了产业致富的路子。

今年,环县提出了“县南苹果、县北枸杞、全县草畜”的产业结构调整大格局,并辅助配套川区设施瓜菜、苗林产业、梯田苜蓿、黄花菜、小杂粮。这样的产业调整思路与农民的想法不谋而合。看着政府倡导发展苹果产业,朱塬村抢占先机,借着有多年经营果园的优势,新栽植苹果树300多亩,张成武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又腾出了4亩多梯田,栽上了苹果树。

在环县北部的乡镇,有着户种百亩田,还是贫困户的真实写照,根本原因是气候干旱、广种薄收。为了解决这一局面,县上多地考察学习,提出了变种粮为种草,同时,集中发展产业化枸杞,让农民由单一的种植型农民变为牧民和枸杞产业工人。

南湫乡洪涝池村村民熊铭鑫家有百余亩耕地,多年来,一直以玉米、小麦和杂粮为主,但耕地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计。今年,该村发展枸杞产业,他一次性腾出93亩耕地,全部栽上枸杞。“现在我家的枸杞,一亩年收入四五千元,一年就是四五十万元的收入。”他拿出去了所有的“本钱”,瞅准的是新产业发展前景。

和熊铭鑫一样,南湫乡村民赵清玉把自家新修的100多亩梯田全部种上了苜蓿,他种草不养羊,专门销售商品草。他之所以种草不种粮的缘由,一方面是种粮食多年广种薄收,致富希望渺茫,另一方面是近年来政府在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大。

在环城、木钵、曲子等川区乡镇,群众人均耕地两三亩,单一靠种植粮食致富不大现实。多年来,这里的群众大多依靠劳务增收,耕地大多留给老人耕种。当地政府扶持发展川区设施瓜菜后,一些在外务工的群众回家经营起了自家的几亩地。

木钵镇关营村村民徐廷杰从2000年开始种设施瓜菜,一年两棚黄瓜、辣椒,轻松收入两万元。去年,他又学习了山东温棚种草莓的技术,一年试验下来,收益比黄瓜还好。

产业结构调整,基础建设保障先行。在十年九旱的环县,水,是基础保障的首要问题,也是最关键的问题。为了解决产业用水的问题,环县通过扬黄工程,使县北部的十余个乡镇用上黄河水,南湫、甜水等地的枸杞园抢抓机遇,正在筹建滴灌设施,确保枸杞成活率和后期发展效益。该县南部的十余个乡镇则采用建设应急抗旱水源、地头蓄水池、提灌设施等措施,保障产业用水。同时,环县在新产业发展中,技术服务也走在前面,确保新产业在发展中不盲目、不落伍。

通讯员 李文

  • 上一篇:庆阳环县合道镇:调优产业结构迈上脱贫新路
  • 下一篇:庆阳环县敬廷孝:传承民间瑰宝忧虑后继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