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青海新闻

曼塘的“花儿”美醉了人——天峻县苏里乡牧民周科一家的幸福生活

发布时间:2016-04-27 19:10:26

青海新闻网讯 或许有人还将牧民的生活停留在这样的印象:在疾风竟驰的草原驻扎着牛毡的帐篷,强劲的风中弯腰的女人背着木桶,皑皑风雪中草原汉子骑马挥鞭追赶着羊群,他们脸上满是生活的艰辛与沧桑,逐水草而居,经常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其实,这种印象早已定格在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走进了,才发现,今时已不同往日。

4月19日,记者跟随天峻县国税局、地税局的工作人员,驱车200多公里来到天峻县苏里乡。一幅“青海的九寨沟”美景映入眼帘。一排排整齐、有民族特色的房子错落有致地伫立在蓝天白云下,干净整洁的街道,显眼的太阳能路灯呈现在面前,宽阔的水泥路、清新的空气,在不远处还有一个大型的太阳能发电基地。苏里也被称为“曼塘”,意为草药生长的草滩。

县国税局副局长吉根登才让介绍起眼前的这般秀丽景色:“这边的山就是祁连山,我们现到了祁连山的脚下,翻过这座山便是甘肃省境内,以前到苏里的路哪能跟现在比啊,牧民们一年半载的也不到县城走一趟,采购买东西都是去甘肃那边。记得92年跟同事下乡时我们走了7天多,2009、2010年时从早上5点多出发到苏里就是晚上12点多。”

四月,很多地方都在说春深了花红柳绿。可苏里的风依然凛冽,高照的艳阳镶嵌在湛蓝的天空上,像极了冰箱里的灯,光感明媚却寒气阵阵。然而,冷,却丝毫改变不了绽放在苏里人民脸上的幸福笑容。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周科的家,新式的大铁门展现在眼前,门前停放着一辆金杯轿车,小院里并排着四间很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砖瓦房,屋檐上雕着本地独有的民族符号元素,洁白的墙上铝合金的窗户格外明亮。见到我们的到来,周科一家热情的招呼我们,一位年迈的老者一边转着转经筒,一边用藏语邀请我们进屋。她是周科的母亲,已86岁高龄,身体仍然硬朗。周科家的客厅装修得十分现代,纯木式家具占了屋子的三分之二,白色地板砖让房子显得干净明亮,墙面贴着豪华壁纸,液晶电视格外突出。女主人热情地给我们倒茶,端上一大盘馓子招待客人。

周科今年51岁,是土生土长的苏里乡牧民,家里有4口人,以放牧为生。他们的居住地点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夏天他们在草原驻扎帐篷放牧,冬天便搬回现在的房子里。

“以前在草原放牧时住的是牛毡篷房,风大了都会被吹倒,如今政府有了优惠政策,大家伙儿掏了2000块钱,就有了包括电视、折叠床、炉子、太阳能电池板,睡袋一整套的用具。我家的院子、房子当时盖时自筹了4万元,政府补贴了2万元,政府还给各家各户免费安装了太阳能电池板,足够满足日常的用电量了。”周科洋溢着一脸的满足。

苏里乡是离天峻县城最远的一个乡,因为海拔高,气候条件恶劣,有沼泽翻浆,路途经过好长一段的无人区等特点,道路建设存在着施工期短、造价高、成本高等困难。过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长一段时间内看病难、上学难、购物难、出售畜产品难。牧民们出现紧急的病,因路途遥远就被耽搁了。据周科描述,以前苏里到县城需要很长时间,牧民们一年里去县城的次数也很少,因为路况不好,物资运输困难,乡上只有一家蔬菜店,饭桌上是肉食和炒面,饮食很单调。因为交通问题,牛羊买卖也很不便,呈现买卖单一的特点。

据苏里乡乡长叶万玉对乡镇设施建设的回忆,2011年政府对苏里到县城的道路进行了沙化,一改以往走几天几夜的状况。自从苏里到县城的路修通了以后,物资丰富了很多,牧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买到自己所需的东西,经济收入比之前翻了一倍。

周科的妻子高兴地说:“政府的政策好了,交通便利了,能看上电视,房子到冬天也很暖和,不用再受冻了,我们饭桌上的饮食也丰富了很多,这一切都挺好的。”

“雪山是你的心,草原是你的爱,蓝天是你宽阔的胸怀,太阳是你的情,月亮是你清澈的眼睛……”走出周科家听到远方传来悠扬的歌声,天籁的旋律让我们感觉仿佛一切都在改变,生活越来越好;仿佛一切都没有改变,这个依然淳朴、美丽的地方放着牧,幸福地生活。

  • 上一篇:深夜小区内一越野车突然起火
  • 下一篇:西宁市城北区“书写”休闲农业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