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山西新闻

一本小日志 一座连心桥

发布时间:2016-05-06 08:02:20

在和顺,“民情日志”是干部的工作“实录机”。这是公开的东西,每半年要让群众评议一次。它,推着干部去与群众打交道,不仅消除了干群隔阂、融洽了关系,还促进了发展把工作过程、效果记下来,把工作心得、经验记下来,也把与群众打交道的方法、手段记下来。4
月11日,记者见到和顺县横岭镇党委书记师秀文时,他捧出了4年来写下的20多本“民情日志”。
“这是公开的东西,每半年要让群众评议一次。”
在和顺县,“民情日志”是县乡两级干部的工作“实录机”。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自
己说了不算,评判权在群众的手中。
从2012年开始,为了立起“和顺干部”的名片,和顺县委以“日志”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场覆盖
每一名干部,也涉及每一名群众的作风攻坚战。
“必须让群众进入‘日志’,让工作实效进入‘日志’,才有写的、才敢拿出来参加‘晒日志’活
动。”师秀文积累了近50万字的工作日志,内容越写越多,对县委这项决策的理解也越来越深,
“这是架起了一座连心桥,推着你去与群众打交道,消除了干群隔阂,融洽了关系,促进了发展。
日志虽小,意义重大!”
“写什么”倒逼作风大转换2012年7月7日至8日,和顺县500多本“工作日志”首次晒到了政府广场上。群众关注度前所未有,广场常常是人头攒动。
“毕竟年轻,把近半年的工作交代给全县群众,心里总是忐忑,说实话,怕听到群众批评的话,又想听到些建议,好改进自己。”刚刚从县直机关到牛川乡任副书记的徐力峰两天中总想着回城看看。
2012年是和顺县《干部能力五年提升规划》的第二个年头——“干部作风提升年”。在年初的经济工作农村工作会议上,和顺县委提出了在全县科级干部中建立工作日志制度。从4月份开始,全县500多名科级干部都把自己每天的工作写在日志本上,不仅要定期给县委和全县人民群众交账,还要由县委、政府、组织、纪检等部门进行检查和评议,“晾晒”在广场上,公示在“政府网”上,接受群众监督,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
写什么?对于这项刚刚实行没有半年的制度,很多干部从一开始就心里犯嘀咕。“晒”过之后,大家才发现,记日志的“水平”差距很大。“不是没东西写,而是脚步走了多远,事情办了多少的差别。”徐力峰并不回避自己的“脸红”,看看别人的,想想自己的,他顿悟这个小本子的价值。
卷子交上来了,阅卷的是全县群众,没有任何人情可讲,关系可拉。晒日志、晒评价之后就是据此对干部的考核任用。“常常一身土、两脚泥,看得多、做得多、想得多是写下有水平、高质量日志的唯一途径。”老干部马玉林翻了很多本“日志”,对于这项工作,他竖起大拇指。
如同一个支点,从4年前开始,一本“日志”撬动了一个县全体干部的作风大转换。
松烟镇东坡村饮用水水垢大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2015年9月,和顺县法院常务副院长韩勇在到任该村第一书记尚不足一月,便着手解决,带着村民从山上引泉水。从村里到施工处5公里的山路,自工程选址、调研、施工到完成,韩勇走了不下30趟。
11月初开始施工后,村里几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三天两头去山上看进度,他们焦灼的目光让韩勇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辜负老百姓这份期待。”“2015年12月15日,天寒地冻中,山上的泉水终于通到了村民家。看着老乡乐得合不拢嘴,他也觉得有些成就感,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在民情日志上,韩勇记下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写多少”让实践更生动是真情实意,是味同嚼蜡?是寥寥数语,是丰满充实?4年来,每半年一次的“晒”日志活动成为和顺县广大群众的一次“盛会”。
谁写得多、谁写得好,大家口口相传,好干部的名声也就在这样的传播中树了起来。
“我曾经是移民上访户,县里驻村工作队不仅耐心予以解释帮我解决,还帮助我发展了食用菌种植。”说起自己近几年的变化,和顺县义兴镇恋思村村民姬秀鹏不无感慨。其实他心里最感谢的是住村工作队员那看似不起眼,却记录了村民们从贫到富、从谋生艰难到渐富、充满真情实感的“民情日志”。
尽管近一年由于行情突变,他家的食用菌没卖出好价钱,他却仍“有信心”,因为自己的难处和破解之道,已随着住村工作队马不停蹄的调研、走访、询问,悉数写进日记里,只待他继续尝试。
从“写”上转作风,从“晒”上辐射正能量,和顺县委专注于这个干部队伍建设的“小抓手”,越“抓”越硬。
从起初的访贫问苦、调解纠纷,到调研贫困农户的大棚蔬菜,再到一个村子、乡镇的扶贫项目……截至目前,和顺县仅向科级干部就已发放4000多本“民情日志”。
“干”字当头,在比学赶超的氛围中被一再强化。
“这些干部的日志除了关注小民生,开始出现对农村工作、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见解和思考。”一位关注和顺县“民情日志”工作的晋中市干部说,这意味着在可持续的机制督促、助推下,小日志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应,使干部不仅追求做实事,更追求如何科学、高效地做实事。
如今,正是全市“春季战役”吹响冲锋号角的关键时期。在和顺县各个机关里,很多人都“不在岗”。走出机关,沉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去,已成为大家的现实写照。特别是涉农干部全员下沉,进入田间地头指导。
县农委立足职能优势,引进粮、油、果、菜、药等新品种60多个,新技术20多项,建立试验点9个、示范点26个,在选种播种、技术指导、后期管理、增产销售等环节,给予“订单式”“一条龙”服务。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农委主任李中瑞的“日志”已累计达120余页,密密麻麻,黑笔书写、红笔标注,春耕春播的要点、思路尽在其中。
“为何写”直击干部责任心2015年8月,山西省财政厅煤炭基金稽查局副处长、李阳镇泊里村第一书记荣钰泓开始驻村,他说:“记下的民情日志就放办公室,村民会‘偷’看我的工作和生活、想法与规划等。”9月份,村民在日志中看到,为了让荣钰泓安心工作,家里隐瞒下父亲头部血管瘤手术的消息,那段时间,村民周末看到荣钰泓就问:“书记,还不回家啊。”荣钰泓觉得,民情日志加速了与村民间信任的建立,而这种信任,让他有着更强劲的动力为这个村扎根服务。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4年的历练,到如今,“日志”背后已是充分的信任,充分的责任。
“如果有到乡政府上访的,干部只要交代上访者‘我们一定会细细调查’,大家掉头就走。”在和顺县,不少乡干部有着这样的自信。“大家摸爬滚打在一起,快和亲人一样了。”
晋中市委办公厅信息科科长、横岭镇石拐村第一书记路辰正说:“要想得到领导和群众认可,干部就得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出工不出力拖拉绝对不行。”为解决村里双孢菇销售难,路辰正利用在晋中、太原等地的机会联系销路。
小小的“民情日志”,何以激发出大效应?和顺县委组织部有关人士说,除“自律”外,县里还建立了“他律”的保障,写与晒、评议、考核环环相扣的机制,使“民情日志”成为倒逼干部干实事的有力抓手。
据介绍,和顺县干部们所写的“民情日志”,不仅由县委、政府、组织、纪检等部门进行检查和评议,还每年两次在广场上集中“晾晒”,接受群众监督,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一个重要依据。
为进一步拉近干群关系,2014年8月起,和顺县每周还在县政府网站上晒出“领导干部一周工作清单”。通过看清单,群众看到干部都在谋事干事,不少干部周末休息一天或者不休息。
“晒增加了透明度,让老百姓看到了干部的积极作为,必然会从感情上拉近干群距离、消除隔阂。”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长杨茂林认为,“定期晾晒还是对干部权力的一种约束和监督。”

制图刘铁军
本报记者 苗武军本报通讯员 田文杰 张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