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河北新闻

【善行河北·文明十问·公共环境篇】公共场所不随手丢垃圾

发布时间:2016-05-16 02:30:36

    公共场所,你能不随手丢弃垃圾吗?

    垃圾入箱 维护洁净

    □河北日报记者 叶娟娟

    日前的一天下午,石家庄市滹沱河畔。很多游客一边围坐在草丛中晒太阳,一边惬意地品尝着自带的美食。天色渐晩,记者看到很多游客临走时自觉地清理垃圾,并扔至附近的垃圾箱内,但也有一些游客将食品袋、空饮料瓶等随地丢弃……

    “伴随着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人们文明意识的增强,随意乱扔垃圾的行为正在减少。但不可否认,仍有部分人做得不到位。”石家庄市城管委市容处副处长周超坦言,尤其在早中晚上下班高峰期,在客运站、火车站、公交站台、商场周边及学校门口等人员相对密集的地方,在一些大型活动的举办地,随意乱扔垃圾的不文明现象仍然比较多。为了维护城市清洁,城管部门不得不加派环卫工人加班加点清扫。可仍有个别人不尊重环卫工人的辛勤劳动,不管不顾地往刚清扫干净的地面上乱扔垃圾。

    把垃圾扔进垃圾箱,这应该是基本常识。可为何乱扔垃圾的陋习却在各地屡禁不绝呢?很显然,公德意识淡薄,把乱扔垃圾看作小事一桩,习惯成自然,是重要原因。然而,一些人的随意之举,不仅损害了环境,还有可能危及他人。

    近日,在石家庄市裕华东路与青园街交叉口,一位环卫工人穿行在机动车道上,躲闪着自西向东行驶的车辆,捡拾一个不知谁扔下的矿泉水瓶,让人看得心惊肉跳。

    “个别人还喜欢把废纸撕碎抛撒。碎纸迎风飘,环卫工人不得不在车流中捡拾,很是危险。”石家庄市城管委桥西区环卫大队副队长李冬希望大家多些自律,多些尊重,不随意丢弃垃圾,为城市文明尽一份力。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往往不好意思乱丢垃圾。而一旦有人开了头,其他人会纷纷效仿。”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建表示,从社会学角度看,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相当于一个陌生人社会,对于个人来说,很容易出现去身份化现象,导致道德束缚的弱化,失范行为极易发生。如果此时不能及时制止或处罚个别不文明行为,就很容易形成“破窗效应”,致使更多人无视规则、不讲文明。

    对此,郭建建议,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加强对公共场所乱扔垃圾行为的管理,做到有人管,有人抓,有人监督、提醒,有人严格执法。同时,建立《公民道德文明档案》,将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同各种社会权利和社会福利挂钩。完善公共场所文明行为规范,不但要使之更为具体、可操作,而且要增加惩罚性内容,让违反者付出较大代价,从而不敢越雷池半步。

    去年9月以来,为整治车窗抛物不文明行为,邢台市进行了有益尝试。该市在启用针对车窗抛物行为的视频抓拍系统基础上,探索建立了“视频抓拍+举报奖励+依法处罚”长效机制,城管部门与交管部门联合执法,收到明显成效。

    “视频抓拍系统启用半年多来,作为车窗抛物高发区的邢台市青青家园小区周边区域,从最初一个月抓拍3起以上,到最近两三个月才抓拍到1起。其他十几个车窗抛物高发区,抓拍数量也都大幅度减少。”邢台市城管执法局数字城管中心副主任何鹏欣慰地说。

    有关人士指出,以惩罚手段“堵”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疏导。精神文明建设归根到底有赖于人们公德意识的提高,这既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又需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按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商业大街垃圾箱的设置间隔为25米至50米,交通干道设置间隔为50米至80米,一般道路设置间隔为80米至100米。但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一些城市街道的垃圾箱设置规模远未达标。

    “垃圾箱少,确实不方便人们就近及时扔掉垃圾。”郭建建议,加大投入,按标准配足垃圾箱,尤其在公交站台、火车站、大型活动举办地点及人流量大的旅游景区等,应加大垃圾箱的投放力度。

    “环境影响你我他,环境清洁靠大家。”省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樊雅丽表示,应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文明素养教育等,加大社会宣传力度,鼓励人们勇于劝阻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营造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互相劝阻,共创良好环境的浓厚氛围。

    相关

    还有哪些行为影响公共环境

    网友清风袭来:看电影、看演出时,有个别人高声接打手机,旁若无人地聊天,很让人反感。一些人乘坐公交车、火车时,愿意听听音乐、看看视频,这本身没有问题,但他们不戴上耳机,播放的声音很大,直接影响到了他人。

    邢台市民王培:一些人在公共场所无视禁烟标志,想吸就吸,不仅污染公共环境,也危害他人健康。

    河北科技大学学生小夏:前些日子,校内的樱花开了,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赏花看景。不过,部分人随意摘花折枝、踩踏草坪,很煞风景。  

    记者感言

    对乱扔垃圾说“不”

    □叶娟娟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面对类似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大多数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虽有反感,但不加劝阻,在客观上纵容了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我们常说,爱护环境,人人有责。这个“责”,既是指我们身体力行、积极倡导,成为公德的自觉遵守者,也是面对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勇敢地站出来大声说“不”,成为公德的坚定捍卫者。

    当越来越多的人敢于监督、劝阻别人不文明行为时,就能汇聚起整治不文明行为的强音,迅速挤压不文明行为的“生存空间”。当文明之风浩荡,不文明行为定会日渐减少。

    点击进入专题

  • 上一篇:京津冀退役士兵就业招聘会5月21日举行
  • 下一篇:【转作风 提效能 促发展】邯郸五项行动整治作风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