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天津新闻

津城首批保护性建筑名录如何敲定

发布时间:2016-05-24 10:16:52

津城首批保护性建筑名录如何敲定

津城首批保护性建筑名录如何敲定

天津北方网讯:不久前,本市向社会公布了首批保护性建筑名录,北洋大学堂南楼、周学熙旧宅等910座建筑入选。天津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建筑历史文化遗产众多,既有明清风格的中式四合院、寺院,也有西洋风格的公共建筑、别墅,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景观。哪些建筑算是保护性建筑?保护性建筑怎样进行普查?今后又将如何保护利用?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带您走进保护性建筑普查工作小组,探寻保护性建筑普查背后的故事。

津城首批保护性建筑名录如何敲定

  建立信息管理“数据库”——

摸清保护性建筑“家底”

谈到对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天津市民也许并不陌生。市规划局名城保护与村镇规划处副处长张博告诉记者:“天津历史建筑资源丰富,从2005年开始,本市就将建成50年以上,在建筑样式、结构、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等方面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能够反映本市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在革命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纪念意义;名人故居等其他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认定为历史风貌建筑,并予以严格保护。”

而此次开展的保护性建筑普查工作,是根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坚决制止破坏行为加强保护性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将历史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上升到国家层面。

天津保护性建筑是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确定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包含已经认定的历史风貌建筑)。

本次保护性建筑普查重新搜集整理了具有保护价值建筑的平面图、照片、位置、类别、基本情况、人文历史、建筑特色等信息,建立了保护性建筑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保护性建筑的动态管理。据了解,本市上一次文物普查工作是在2009年进行的,众多保护性建筑的保存状况、周边环境等信息都已经发生变化。“此次保护性建筑普查工作,是在国家文物普查和本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基础上的又一次提升。”

开展保护性建筑普查,可以摸清津城保护性建筑“家底”,建立全市保护性建筑管理信息系统,实时掌握保护性建筑动态情况,为加强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建立健全保护性建筑保护、修缮和利用体系,坚决制止拆毁、破坏保护性建筑的行为,更加有利于保护性建筑的保存和传承。

津城首批保护性建筑名录如何敲定

南北交融、中西荟萃——

津城:“万国建筑博览会”

保护性建筑普查有利于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天津这样一个建筑遗产众多,历史底蕴深厚的城市来说,开展这项工作更加意义非凡。

天津是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大城市和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城,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1860年鸦片战争之后,天津被迫开埠,英、法、美、德、日、俄、意、比和奥匈等9个国家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形成了九国租界汇集海河两岸的格局,使天津成为近代史上与西方文化撞击、融合最广泛、开放最前沿的城市,也因此拥有了一大批价值极高的保护性建筑。九国租界共存于同一座城市,大规模的租界建设,使西洋建筑文化和技术涌入津城,奠定了天津建筑从中国传统形制走向中西荟萃、百花齐放的基础。

天津的保护性建筑受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思潮的双重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古典复兴建筑和现代建筑等不同风格建筑共存的局面,也构成了天津独特而又丰富的城市空间和景观。天津的保护性建筑年代相对集中,有60%的保护性建筑是在1900年至1937年不足40年的时间里建成的。“天津各类建筑相对集中。其中,中国传统建筑主要集中在老城厢与古文化街一带;近代金融建筑主要分布在解放北路一带;商贸性建筑主要分布在和平路与估衣街、古文化街一带;居住建筑主要集中在老城厢、意风区、五大道及中心花园附近;工业建筑主要分布在海河沿岸。”

“如今的五大道地区曾经是英租界,它的建筑设计风格就迎合了英国一度非常盛行的花园城市规划理论。”这里不仅社区规模适中,同时还配备了学校、教堂、花园和体育场等公共配套设施。此外,各个租界都非常注重市政设施的建设,路灯、绿化和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完备,形成了宜人的空间尺度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天津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有的建筑材料与建造技术,这些材料与技术在保护性建筑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众所周知的‘疙瘩楼’就使用了黏土过火砖技术,这种材料质感厚重、色彩沉稳,过火时间长甚至比耐火钢砖还坚硬,是五大道民居中常见的建筑材料。”

天津开放较早,经济繁荣,社会各界名流涌入天津,给天津的建筑增添了更加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考证,近代有200余位名人政要曾在天津留下寓所、足迹和故事:革命先驱孙中山、周恩来、邓颖超、张太雷等在此留有革命斗争的历史;爱国将领张学良、吉鸿昌、张自忠曾将这里作为人生重要的舞台;文教科技界人士梁启超、李叔同、严复、张伯苓、侯德榜等,创办新学、宣传新文化、实践科技救国的史迹;末代皇帝溥仪、庆亲王载振在天津做过复辟清王朝的白日梦;北洋政府五位大总统袁世凯、徐世昌、黎元洪、冯国璋、曹锟及北洋政府的数任总理和国务大臣在天津导演了一幕幕政治话剧。伴随着这些历史人物,在天津保护性建筑内发生了许多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

深厚的底蕴、缤纷的建筑,不但折射出天津“南北交融、中西荟萃”的特色,也让天津成为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览会”。

津城首批保护性建筑名录如何敲定

从走街串巷到潜心整理——

保护性建筑普查那些事

此次保护性建筑普查,虽然是在已有历史资料基础上进行的再搜集、再汇总,但对于直接参与保护性建筑普查的人员来说,却是一次回顾历史又创造历史的历程。

  培训会

普查工作开始之前,市规划局组织召开了普查技术标准培训会,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张博表示:“从调查表的填写,到现场测量、拍照,甚至与市民交流方式等细节问题都一一注意到。”同时,为了确保保护性建筑的普查的顺利开展,规划局组织成立了由建筑、历史、规划和文物保护等各个相关领域30位专家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并研究确定了《天津市保护性建筑认定标准》,对保护性建筑的搜集和鉴定提供专业意见。

  实地调查

接下来就是走街串巷的实地调查,俗称“扫街”。张博告诉记者,“扫街”是一项考验体力与脑力的工作。“首先要根据已有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的分布情况,在工作地图上标出已有线索的保护性建筑位置,并准备调研所需资料、制定勘查计划,然后对不可移动文物建筑与历史风貌建筑的基础资料进行详细归纳整理,做到心中有数后再赴现场进行逐项核查与测绘,补充完善相关信息。”

据了解,由于首批保护性建筑普查集中在市内六区,因此五大道、意式风情区和解放北路等地成为重点“扫街”的对象。这些街区的建筑历史有近百年,汇聚中外多种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普查广泛运用高科技手段,如在对利顺德饭店旧址楼梯外立面进行测绘时,就运用了激光点阵技术,不但精度更高,而且速度更快,相当于对历史建筑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扫描”,对日后的保护修缮提供了更可靠的数据支撑。

收集线索

为加强保护性建筑的发掘和保护,普查人员还通过资料搜集、走访座谈、媒体宣传、志愿者提供等多种途径收集线索。张博告诉记者:“保护性建筑普查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普查工作小组陆续接到不少热心市民的来信,收集了关于保护性建筑的信息320余条,完善了已知保护性建筑的相关历史资料200余条。”对于收集到的信息,普查工作小组组织了专门的技术力量开展核查工作,一方面查阅相关资料,筛选出未纳入文保单位与历史风貌建筑的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另一方面深入现场,逐一调研每座建筑的人文资料、保存状况和建筑特色等基础信息。通过考证与筛查,筛选出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200余座,后续还将组织专家评审等工作。

  资料整理录入

与此同时,保护性建筑的资料整理录入工作也同期展开。“本次普查需要整理收录的资料较为全面,除了名录中已公布的保护性建筑的名称、地址、类别,还包括保护性建筑的编码、坐标、详细分类、年代、面积、层数、产权、使用单位、使用功能、周边环境、地质环境、保存状况、建筑特色等内容,同时也整理收录了大量保护性建筑背后的人文历史资料。”对于工业建筑历史文化遗产,还搜集了行业开创性、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除对文字数据信息进行整理收录外,还要求按照技术标准绘制各类图纸,整理现状照片、历史图片及建筑资料图。“这些档案数据最终将全部输入保护性建筑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今后将通过多元的搜索途径、精确的查找定位、便捷的查询,为保护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津城首批保护性建筑名录如何敲定

部分保护建筑简介

工商学院

天津工商学院为20世纪初天主教献县教区在中国天津市创办的一所大学,始建于1920年,位于天津英租界马场道141号(现河西区马场道117号—119号),后更名为津沽大学,现河北大学前身,原址现为天津外国语大学。

该建筑由法商永和工程司设计,总建筑面积为4917平方米,是一座三层带地下室混合结构的英式建筑。主楼一至三层主要是教室、备课室及办公室,西翼是教堂,并设有单独入口。建筑平面为对称形式,中间高,四周低,似“工”字形,外立面为古典构图原则模式,清水砖墙并以大块蘑菇石修饰,顶部为曼塞尔式红瓦坡顶,屋顶内部为法国孟莎结构穹顶。屋顶前后的墙上各嵌有一座巨大的圆钟,圆钟两侧和上方分别采用巴洛克的券罩和断山花加以防护和装饰。屋顶前后的墙上各嵌有一座巨大的圆钟,圆钟两侧和上方分别采用巴洛克的券罩和断山花加以防护和装饰。

怡和洋行

位于今解放北路与大连道(原英租界维多利亚道与怡和道)交口处的“怡和大楼”(今解放北路163号)始建于1920年,1921年竣工。

怡和洋行大楼为二层,砖木结构,有45个自然房间,另有3间地下室,总建筑面积达2861平方米。当年怡和公司的进口部、出口部、轮船部、机械部、木材部等管理机构均在楼内办公。其大楼的后院还建有仓库,其仓库东临海河,地处要冲,交通方便,为其商贸进出口创造了条件。

怡和洋行对天津近代发展影响巨大,自天津开埠至民国初年,基本上把持着天津进出口贸易的经营权,同时还经营与贸易有关的金融、航运、铁路、房地产和保险等业务。

  开滦矿务局大楼

开滦矿务局大楼位于和平区泰安道5号,建于1919年,由英商同和工程司美籍工程师爱迪克生和达拉斯设计,是原开滦矿务局总部。

整座建筑为希腊古典复兴式风格,三层混合构。外檐立面一、二层为高10米14根爱奥尼克巨柱式空廊,空廊两端略突出,墙面转角作壁柱装饰,三层为带阁楼层的檐部,檐口饰齿状。内部中央是贯通三层的大厅,各主要房间内设有木制古典壁柱,并装有古典式壁炉,是欧洲古典建筑形式的代表作。

开滦矿务局的设立极大地促进了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据了解,1912至1926年累计盈利过亿元,使天津一跃成为当时北方的工业中心城市,也促使了以天津为中心的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形成。

  国营天津无线电厂

国营天津无线电厂位于河北区新大路185号,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综合电子企业。1958年3月,被誉为“华夏第一屏”的中国第一台电视机在这里诞生。

国营天津无线电厂的前身为湖南电器厂,1936年始建于湖南长沙。1946年迁到现址,并改名为中央无线电器材厂天津厂。1949年,改称中央无线电器材厂第二制造厂。1953年开始正式命名为国营天津无线电厂。后来几经变革,直到2002年更名为“天津712通信广播集团有限公司”。

历经70余年的发展,现在的无线电厂厂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工业遗迹依然保存完好,这里已经成为天津现、当代工业研究与发展的主要实物资料。

  妥善分类积极管理——

将保护性建筑纳入法定保护体系

经过近8个多月的艰苦努力,目前市内六区的保护性建筑普查工作已经完成,并向社会公布了首批保护性建筑名录。其中不仅有张自忠等名人故居旧宅,还有正在使用的南开大学教学楼、天津大学教学楼等公共建筑,同时还有广东会馆、北宁公园等文化旅游设施,林林总总、千姿百态,涵盖了居住、公建、工业等多个领域,张博告诉记者:“为方便分类和整理,我们将首批保护性建筑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从建筑年代上,以1860年为界,划分为两类。1860年以前建成的为传统保护性建筑,以中国传统样式为主,如天后宫、玉皇阁等。1860年以后建成的为近代保护性建筑,以五大道、解放北路和意式风情街等地区中的特色建筑为主。

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大致可划分为居住建筑、教育建筑、金融建筑、商贸建筑、厂房仓库和宗教建筑等十类。据统计,居住建筑是保存量最大也是最具特色的一类。其中又可细分为独门独院式住宅,如张园;单元公寓式住宅,如民园大楼;独门联排式住宅,如安乐邨等。

按照建筑外部特征,可以划分为中国传统官式建筑、欧洲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各国民居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五类。其中,中国传统官式建筑是严格按照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制建造的建筑,主要为寺庙、官衙等,如天后宫、玉皇阁、大悲院等。欧洲古典主义建筑则多以古希腊、古罗马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范式为摹本,如开滦矿务局办公楼、横滨正金银行。折衷主义建筑是既有欧洲典型的集仿主义建筑,也有中西合璧的折中,天津大多数保护性建筑均属于此类,如鲍贵卿旧居等。民居建筑是由中国传统民居和天津地方文化结合产生的天津合院民居形式,如广东会馆、南门内四合院、纳森旧居等。现代主义建筑则是引进新结构、新材料的建筑,如利华大楼、渤海大楼等。

张博告诉记者:“本市首批公布的保护性建筑为市内六区已纳入法定保护体系的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和历史风貌建筑。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保护,涉及历史风貌建筑的按照《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中的相关规定进行保护。”

随着本市保护性建筑普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将有更多具有一定保护价值但目前还未纳入现有天津市法定保护体系的建筑被发掘出来,并陆续分批列入保护性建筑名录。为进一步加强保护性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市规划局、市国土房管局和市文物局还将共同研究制定并陆续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与管理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相关法律条例与规章制度,制定科学适用的维护与修缮技术标准规范等,形成完整的天津市保护性建筑的保护管理体系。

  保护性建筑的前世今生

先农大院:老弄堂里的文化广场

先农大院是五大道地区历史建筑的典型代表,其坐落于河北路与洛阳道交口处,建于1925年,由先农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英国人雷德设计。占地4188平方米,建筑面积5355平方米,这里曾经多为先农公司职员居住,故取名为先农大院。整个大院为里弄式,外为连排式。楼房采用周边式布置,由单元组成,一层设有会客室厨房。二楼有卧室、卫生间储藏室等。著名银行家谈荔孙、著名医学家吴清源都曾在这里居住。

在整修前,先农大院曾由130户居民和5个单位共同使用,建筑不同程度受损,配套设施老化,院落里曾经布满了违章建筑和企业材料厂,昔日风格独特、外观规整的英式小楼风采不再。

经过修复改造,如今的先农大院已经蜕变成五大道地区知名的公共艺术广场。修旧如旧的改造方法,让昔日经典英伦风格的小洋楼穿越历史,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艺术展览和文化沙龙的进驻,让这里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如今的先农大院不但传递了开放、共享、交融的文化价值,同时也记载着城市的历史,传承了城市的文脉。

天津第三棉纺织厂:

工业遗迹中的创意空间

天津第三棉纺织厂简称“棉三”,位于河东区郑庄子,占地面积10.6万平方米。它曾经是天津纺织人的记忆,也是天津近代轻工业的代表。棉三的前身为宝成裕大纱厂。宝成裕大纱厂创立于1922年,股东多为有一定政治背景的金融人士、军政要人及社会名流,著名京剧演员梅兰芳便是股东之一。厂区内的工业建筑,其风格色彩质感材料各有不同,结构特征体现当时的建造工艺。

自2012年开始,本市组织开展“棉三”保护与利用规划工程。该规划突出保护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厂区整体格局,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老厂房和北洋风格的老建筑,保留生产工艺流程和生活脉络,延续天津工业发展的时代记忆,同时,通过植入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创意元素,营造充满活力的创意场所。

提升改造后的“棉三”,借助老厂房改造升级,融汇近代工业历史文脉、现代工业文明和当代建筑艺术,形成创意企业集聚的众创空间。同时,利用原有工业建筑的工业尺度、工艺符号和材质特点,对沿海河的厂区界面进行改造提升,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形成充满活力的生活街区,续写“棉三”工业建筑新风貌。

  • 上一篇:残疾人考察团来津 地铁工作人员抬20名轮椅乘客
  • 下一篇:四中心麻醉科主任牟戎用体温暖患者感动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