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上海新闻

杨浦区在殷行街道探索礼治社区 多些谅解与和气

发布时间:2016-05-28 13:19:49

原标题:小区垃圾桶设在他家门口,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邻里之间,为一点点小事就剑拔弩张;社区里,个体维权意识在增强,但公民意识却未同步加强,这样的状况能够改变吗?根植于乡土社会的礼治,能否运用到现代化大都市社区建设中?杨浦区在殷行街道,探索“法治”和“德治”两条社区治理路径之外的第三条路径——“礼治”社区。

杨浦区在殷行街道探索礼治社区 多些谅解与和气

层层叠叠的绿萝,色彩缤纷的鲜花,郁郁葱葱的草坪,高高低低的篱笆;窗台上一排盆栽间,立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工艺小狗,举着块木牌“welcome”。初夏,路过杨浦区殷行街道闸一小区居民周兴荣家门前,感觉到了欧式小镇。

杨浦区在殷行街道探索礼治社区 多些谅解与和气

闸一小区是个老小区,住宅楼的房龄有四五十年。老周住在底楼,曾饱受家门口垃圾遍地,臭水沟泛溢之苦。找居委会和物业抱怨?找邻居吵闹?都不是好办法。老周索性自己动手清理家门口的垃圾,又花了1万多元,布置花卉、草坪。楼前的环境变美了,居民们再也不好意思在此处乱扔垃圾,乱停自行车了。

更有意思的是,老周家门口几步远的地方两个垃圾桶。小区垃圾桶设在哪里,经常会成为矛盾焦点,居民都不喜欢设在自家门前。老周倒是别出心裁,在两个垃圾桶周边筑起木篱笆,还围上一圈花草作为装饰,垃圾桶竟然也成了风景。

杨浦区在殷行街道探索礼治社区 多些谅解与和气

杨浦区在殷行街道探索礼治社区 多些谅解与和气

杨浦区在殷行街道探索礼治社区 多些谅解与和气

老周家门口的小天地,是殷行街道“礼治社区”的一个缩影。根植于乡土社会的礼治,能否运用到现代化大都市社区建设中?邻里之间,为一点点小事就剑拔弩张;社区里,个体维权意识在增强,但公民意识却未同步加强,这样的状况能够改变吗?

杨浦区社建办、殷行街道与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合作,从2014年底起,在殷行街道闸一居民区和工农三村第二居民区进行礼治社区试点,希望“以礼化人”,互相包容、尊重、帮助,形成一种有序、有信、有义的社区公共生活形态。

“法治”和“德治”之间,设刚柔相济“中间层”

杨浦区为何在一个街道,探索“法治”和“德治”两条社区治理路径之外的第三条路径——“礼治”社区?区社建办副主任何志东说,是受了两件事的启发。

第一件事:殷行街道开鲁三村三幢大楼里,有68户居民,长期因各种原因欠交物业管理费,物业公司准备向法院起诉。眼看一场“对峙”将拉开,小区“邻里自治小组”的杨阿姨站了出来。在她看来,社区的事情赢了官司,不一定能赢钱,还可能恶化物业公司与居民的关系,她提出自己先上门做工作。在她努力之下,最终57户补交了历年所欠物业管理费,成功收缴率达84%,物业公司最后放弃诉讼。

第二件事:外区人民法院曾发布《2008-2012年度物业纠纷案件审判白皮书》,五年共受理各类物业纠纷6575起,共审结6520起。其中,以调解方式结案378起,以撤诉方式结案4855起,以判结方式结案1274起,五年平均调撤率80.3%。

这就引发社区工作者的思考: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根本,是底线,也是刚性的。但发生在社区层面的问题,绝大部分是居民间私人问题和涉及邻里间的公共问题,固然需要法的约束,需要居民自身德的修为,但也需要一个刚柔相济的“中间层”——即通过礼治,在社区中育化风俗、公约、礼规,构建良好的社区公共规则。

其实,礼治所需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社区早已根植。就以殷行街道为例,有小区居民坚持15年照顾邻居,坚持20多年为邻里免费织补衣服,有居委会坚持数十年对盲人乐团进行帮扶……这些散落的“珍珠”,可用“礼治”这根线串起来。

化解怨气和矛盾,多些谅解与和气

“礼之用,和为贵”。老旧小区里,居民与物业之间、邻里之间,磕磕碰碰的矛盾有不少。涉及到权益之争,能否通过礼治,化解怨气和矛盾,多些谅解与和气?

这天,工农三村小区居民殷阿姨和张阿姨气呼呼来到“紫藤说理堂”。原来,张阿姨的小狗在啃肉骨头时,殷阿姨踢了它一下;小狗怒了,咬了殷阿姨一口;殷阿姨要求张阿姨赔偿治疗费用,张阿姨不肯,“谁让你踢我家小狗的”……相持不下,两位老人差点要“法庭上见”。

这个“紫藤说理堂”的前身,是运作了8年多的“周逸翔法律服务工作室”,周律师现在成了“堂主”。改名背后,有这样的寓意:一旦对簿公堂,人情关系将永远割裂,所以应该尽量帮助居民之间化解矛盾。

“说理堂”里,周律师和居委调解干部们开始摆事实、讲道理:“张阿姨,你的小狗没有用绳牵着,没戴狗罩,不合规定”,“殷阿姨,小狗是人家心肝宝贝,你踢了它,也不对”,“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必为点小事打官司”……

堂主还搬出了《社区邻里公约》,“宠物喂养调教严格”、“微笑有礼心情舒畅”、“礼治和谐幸福安康”……两位阿姨的怒气渐渐消减了,事情得以妥善解决。现在,她俩依然是好邻居。

这份《社区邻里公约》,是居民们共同商议后制定的礼治规则。其中包括,“楼道清洁不堆杂物,垃圾分类自觉做到”、“装修房屋事前告知,小区做操调低音响”、“行车礼让不争不抢,车辆停放指定地方”等。居民代表对邻里公约逐字逐句“审核”,要突出重点,还要朗朗上口。

小区环境,一草一木也关情。殷行街道在两个小区里新建了以“爱”与“和”为主题的礼治雕塑、文化墙、紫藤议事长廊、小区贤达榜等礼治景观,搭建起“紫藤说理堂”等礼治平台,希望以礼治调节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带动居住环境和居民关系的改善。

杨浦区在殷行街道探索礼治社区 多些谅解与和气

杨浦区在殷行街道探索礼治社区 多些谅解与和气

“和”“爱”之花,能否在社区盛开

和美、和睦、和谐,这样一种社区建设的“境界”,通过礼治能否达到?

周兴荣在家门口营造小花园,就体现了这样的“境界”。

老周住在闸一小区底楼,之前家门口杂物成堆,一片狼藉。二楼的一位老太太喜欢收集废品,堆在一楼老周家门前;楼前的小花坛里,堆放着建筑垃圾;老周家的窗台下是一条臭水沟,旁边摆着横七竖八的自行车。

家门前环境这么差,老周曾和周边住户多次沟通,还找过居委会和物业,但收效甚微。老小区物业费低,物业没有财力和精力来解决。后来,老周索性换了个思路:虽然是老小区,条件有限,但如果能够精心打理,也可以有比较好的生活品质。“先从自己做起,把窗台和楼前的花坛打理好吧。”

杨浦区在殷行街道探索礼治社区 多些谅解与和气

老周先把小花坛里的装修垃圾搬走,搬砖头就花了半个月,各种垃圾装了几十个大袋子。他又自费购买了自行车停车栏,还把二楼老太太收集的废品摆放整齐。做完各种清理工作后,他开始布置自家窗台和楼前的花坛:翻土、种草、养花、布置立体花架。他还买了两个木桩凳子,摆在草坪上,让楼里的老人买菜回来后可以坐下歇歇脚,聊聊天。

“垃圾场”变身小花园后,不仅小区环境变好了,还发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二楼老太太主动把废品挪走了,而此前居委干部反复做工作都没用;居民们非常有序地把自行车停放在自行车栏里,一些居民再也不好意思把废弃自行车扔在这里了;其他居民也纷纷来向老周取经,动手整理楼前和楼里的杂物,摆上盆栽……

“连锁反应”还在延伸。闸一居委会成立了爱心互助会,居委干部、社区单位、党员骨干、群团组织、社工等,联合开展各类互助活动,关爱社区需要帮助的群体。记者看到,在居委会活动室墙上,贴着一张张“需求卡”——“希望有人上门和独居老人聊聊天”,“需要在卫生间安装扶手”,“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配药”,爱心互助会帮助实现供需对接。

杨浦区在殷行街道探索礼治社区 多些谅解与和气

初夏时节,周兴荣家门口的小花园更显勃勃生机,绿意盎然。

  • 上一篇:上海迪士尼演员阵容曝光:王子公主多是“歪果仁”
  • 下一篇:专家测上海火车站吸烟室:PM2-5均值10倍“严重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