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安徽新闻

【防汛抗灾第一线】宣城:双桥联圩里的撤离故事

发布时间:2016-07-06 03:34:35

中安在线讯 7月5日午后2点,断断续续的几场降雨后,宣城市双桥联圩终于放晴。雨过天晴的漫天云朵与圩区的千亩葡萄园交相辉映,将这里装扮得宁静而美丽。但在不远处的抗洪抢险前线,漫过房屋、树枝的洪水已与圩堤平齐,不断冲撞着数千官兵们不分昼夜堆放的沙包,随时可能翻越防线。为了群众安全,一场撤离在双桥联圩圩区展开。

 一个都不能少:一家一户登记的民警

【防汛抗灾第一线】宣城:双桥联圩里的撤离故事

【防汛抗灾第一线】宣城:双桥联圩里的撤离故事

“今天下午五点,到村部集合,全员撤离。”通往村民家的道路很多已被水漫过,沈村派出所民警赵壮徒步涉水,一家一户做动员工作,每到一户赵壮都仔细登记撤离人数。圩没破,很多村民仍在观望,“最多淹一楼,我们可以住二楼”;很多人心疼东西,“人走了,家里的东西怎么办?”。对于不愿撤离的居民,赵壮一户一户做工作。“大妈,安全要紧,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东西再重要,也没有人重要啊”、“放心吧,安置点一切都准备好了,管吃管住”。村民施大爷独自一人留守家中,细心的赵壮专门找上门,原本不愿意走的施大爷想通了,把家里的东西放到二楼,打了个包袱,锁上了家门,“等洪水退了以后再回家。”“保证村民安全是我们的职责,我们会一直坚持到最后一个村民撤离。”赵壮说。

 难舍家园:阿婆撤离,阿公上圩

【防汛抗灾第一线】宣城:双桥联圩里的撤离故事

【防汛抗灾第一线】宣城:双桥联圩里的撤离故事

72岁的李阿婆坐在家门口,抱着行李红了眼圈,“我走了鸡谁喂。”村里的干部和老伴一齐劝,“如果洪水真来了,鸡鸭重要,还是人重要?”

其实,阿婆不舍的还有阿公。在地势低洼的太阳村,女人孩子撤离,男劳力上圩埂、守卫家园是惯例。70多岁的阿公身体硬朗,硬要上圩埂为防汛出分力。

李阿婆提着行李,一步一回头地离了家,走到半路,回来说毛巾没带。阿公拿了毛巾递给阿婆,安慰她“家里有他照应”。阿婆这次没回头,阿公看了看阿婆的背影,开始清理自己的小推车。

相信生活:洪水过后,好好打工

【防汛抗灾第一线】宣城:双桥联圩里的撤离故事

【防汛抗灾第一线】宣城:双桥联圩里的撤离故事

葡萄是太阳村的特色产业,圩区里的千亩葡萄园在阳光的映照下,格外漂亮。但今年,沈村镇的果农们却无法体会到丰收的喜悦——“葡萄藤都被泡坏了。”施光五今年种了五亩葡萄,忙了一季,眼看葡萄就要上市,却由于水量过大,树藤被泡坏,每亩损失了一万多。在施光五的葡萄园里,套了袋的葡萄沉甸甸地挂在藤上,但因为没全熟,酸酸得不能吃。“家里有两个孩子上学,葡萄占一年收入的大半。”施光五说很心疼,但既然已经被淹了,愁也没用,“洪水过后,好好打工,明年继续种葡萄。”

在民警的劝说下,施光五准备和妻子一起去安置点,临走之前,施光五和妻子专门看了看自己的葡萄园,“圩埂要是破了,可能就看不到了。”

爸爸再见:女儿与父亲挥别

【防汛抗灾第一线】宣城:双桥联圩里的撤离故事

下午四点多,载着太阳村转移群众的中巴车整装待发。“爸爸再见!”中巴车上,伸出两个乖乖巧巧的头,争先恐后地和窗外送别的爸爸招手。“到安置点不要调皮,要听妈妈的话。”一位年轻的父亲站在车外,微笑着回应她们。和村里的一些壮劳力一样,这位父亲主动要求留下来,上圩帮忙抢险,“部队官兵在我们抗洪抢险这么辛苦,这是我们的家,保卫家园我们也有一份责任。”而中巴车上,他的两个女儿、妻子和岳母将前往市区安置点,在那里渡过汛期。下午五点,车辆准时启动,这位父亲站在马路上,望着驶离的中巴车一直到再也望不见。(记者 彭旖旎、李旭、王冰燕、冯亦诚)

安徽全力迎战汛情

  • 上一篇:【防汛抗灾第一线】记者手记:一个派出所长的4天4夜
  • 下一篇:上午小区办门禁卡 下午就等来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