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青海新闻

社区减负:既“瘦身”又“增肌”

发布时间:2016-08-19 11:03:05

青海新闻网讯 原本肥胖的人,如果下决心减脂增肌,每个阶段流的汗,付出的努力,得来的变化,都是为了朝着更好的目标奋进。对于社区减负这件事儿来说,亦是同理。

今年初我省下发了为社区减负的相关通知,如今半年过去了,一系列减负措施让社区工作真正得到减负,效果显著。这种一边努力做减法的“改革瘦身”,一边又敢于做加法的“创新增肌”的大胆探索,让省城不少社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区事务“瘦身”优化代表:城北区】

●一个小社区竟要办422项事务

“打算办小额贷款审批,本来以为要跑好多个地方,巴结好多人,没想到在社区把所有资料提交上去后,一个星期就办好了,现在社区的服务真的很贴心。”日前,在城北区新海桥社区服务中心,原本将贷款时间计划了一个月之久的居民付女士,没用几天时间,就拿到了审批合格的手续,这样的效率对她而言,简直就是及时雨。每天,来社区服务中心办理各种事项的居民络绎不绝,他们中有很多人对于如今的社区服务都竖起了大拇指,因为高效、便捷。

然而,这样的高效和便捷是来之不易的。

“人少事多活杂”,这是社区工作的真实写照。社区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摊派事务多、盖章证明多、指标任务重,一个弹丸之地的小社区要承担多少工作?在城北区各社区有开证明、盖公章到入户调查等事务,承担着422项繁重的工作,再加上40多项业务是专门开证明的,还有上级部门压下来的各项调查和考核、检查等名目繁多的任务,本来社区人员少,业务量又如此繁重,工作人员只能每天疲于应付各项检查、会议、考核,将本来属于社区自身的治理能力严重弱化,往往居民一个小小的业务会延误很长时间,造成了很多麻烦,办事效率大打折扣。

●全面瘦身减掉286项事务

今年,按照省市组织部、民政局文件相关通知,城北区民政局社区治理结构改革,结合北区实际,制定出“三社联动”机制,在辖区选取新海桥和小桥社区作为试点,将政府延伸到社区的各项公共服务事务统一纳入其中,通过政府购买吸收社会力量承担一部分社区工作,社工承担一部分工作,将以往压在社区身上的繁重事务渐渐剥离出去,探索出了一条社区自治的道路,让社区居委会回归自治本位的同时,居民在家门口可畅享一站式便利服务。

正如一个体重超出自身负荷的人很难自如前行一样,为了给社区减负,从今年3月开始,城北区民政局结合本辖区特点,理清社区协助办理公共服务管理事务事项37大类422项,通过政府购买交由社会组织的有16大类136项,一下子减掉了286项事务,社区负担轻了很多。

【社区“增肌”强服务代表:城东区】

●一柜式受理工作人员都是“全科医生”

和省城其他三个区不同,城东区早在三年前,作为西宁市改革工作中的先行区,就启动实施了城市社区服务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了以“减少管理层级、夯实基层、强化居民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社区服务体制改革工作,撤销了7个街道办事处,划分成立了12个新型社区,并搭建了“一委、两中心、多居、多社团”的社区组织架构。

提前迈出一大步的东区,精简管理层级后,在减负方面已经卓有成效,对于这12个新型社区而言,如何“增肌”才是关键。

“像临时救助这一类申请,如果申请人的资料齐全,我们很多社区都能现场办结。”城东区民政局局长马玉莲说。因为走在改革的前列,东区在创新服务方面“胆子很大”,率先开展一柜式服务。

“原来社区各个口的工作人员只需要搞好自己的业务领域,但现在不行,涉及到服务群众的各类事项都要懂,就跟全科医生一样。为了确保每个窗口都有人,我们还全面实行AB岗,不能因为没人办业务,让群众白跑一趟。”而通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平台,原本需要工作人员来回到各个部门跑的事项,也能通过网络平台即时办结,大幅提高办事效率。

如今,这些新型社区承担着4大类93项服务事项,每个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都开辟了2至3个综合服务窗口,将民政、计生、就业、残疾人服务等事项纳入窗口管理,推行“一柜式前台受理,后台限时办结”服务制。同时,大力推行预约服务、应急服务、错时上下班等,提高办事效率,提升服务水平。

●八大幸福工程全面“增肌”

如今,东区又开始自我加压,努力创新。

作为“全国第三批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城东区以“幸福工程”统揽社区服务,并将“幸福工程”纳入“三基”项目建设,依托社区服务“幸福工程”项目平台,通过打造八大服务体系,助推社区服务工作向科学化、特色化、项目化、多元化发展,为群众提供个性化、多样性、便捷式服务。

“总体来说,就是原本比较分散的社区事务归结后,建立起一个专业化的服务系统,居民想要什么样的服务,就进哪个子系统‘点单’即可。”马玉莲说。

“以前说实话,跟社区的工作人员打交道很少,除非要办个什么事情才去。但是现在不一样,社区经常组织大家搞活动,娃娃们放学家里没人的时候也有地方写作业,等着家长回家,实话很攒劲。”互中社区居民赵久明说。

东区全力打造的“幸福工程”中,在幸福惠民圈,居民可以开展预约服务、应急服务、跟踪服务、上门服务、法律咨询、心理辅导、家政服务、水电维修等多种服务项目;搭建“幸福大管家”平台,引导辖区各方面力量参与平安建设,全面提升社区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水平。幸福驿养站:依托“幸福驿站”社区老年服务项目建设,为辖区60周岁以上高龄、空巢、独居、特困老人提供生活照料、膳食供应、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体健身和志愿服务。

幸福救助站、幸福就业园、幸福孵化站、幸福文化站、幸福健康园……未来,东区还将通过互联网+政务的方式,为居民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社区服务。

  • 上一篇:雨中景·雨中情
  • 下一篇:大雨来袭 社区防汛排险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