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云南新闻

曾经走进上海东亚展 传统阿昌织锦将扮靓葫芦丝节(图)

发布时间:2016-10-02 00:35:32

 曾经走进上海东亚展 传统阿昌织锦将扮靓葫芦丝节(图)


 

 曾经走进上海东亚展 传统阿昌织锦将扮靓葫芦丝节(图)


 

云南网讯(记者 杨之辉)越来越临近国庆大假和葫芦丝文化旅游节,作为主会场的梁河县遮岛镇街头,大节的气氛一天浓似一天。走上街头,不时能“偶遇”几个穿着鲜艳各民族服装的当地少数民族,其中,最具特色的还是穿着民族服饰的阿昌族妇女。每当节庆和假日,身着阿昌族传统服饰的妇女,也是梁河县一道亮丽风景。中国·德宏(梁河)第三届葫芦丝文化旅游节也将举办专门的民族服饰和阿昌族织锦展演活动。

阿昌织锦历史悠久

葫芦丝之乡——梁河还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的阿昌族最聚居的地方之一,全国有户撒、曩宋、九保三个阿昌族乡,其中曩宋、九保两个阿昌族乡在梁河,梁河阿昌族人口有1.25万多人。

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的织锦。阿昌族的织锦以已婚妇女的服饰为代表。阿昌族妇女头戴一尺二左右的黑色或宗红色包头,身穿银扣对襟衣,外挂缀满银饰的黑色或红色挂膀,下身着色彩艳丽的节子花筒裙,腰系11至13尺长、宽两寸的花带子,小腿系秀有狗牙花纹的绞脚(帮腿)。历史上,阿昌族新娘拜堂时要身着缣花衣、头顶夸屋摆,谢世时这两样物品必需装殓入棺。对襟衣和挂膀现今都买现成的布缝制,包头、筒裙、花腰带和绞脚完全手工纺织。

阿昌族织锦历史悠久,明代景泰《云南途经志书》卷6记载“妇人以五采帛裹其髻为饰”,名李思聪《百夷传》记峨昌“以花布系腰围裙”, 胫裹青花行缠,道光年间《云南通志》引《清职贡图》“系花褶而跣足”。从这些零星记载中可以看出早在明清阿昌族已掌握了织锦技艺。

传统阿昌织锦的传承

阿昌族织锦工艺独特,质地厚实,色彩艳丽,立体感强,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审美艺术价值,但随着乡村外出务工群体的增大,以及民族审美价值的转变,阿昌族织锦面临失传,需要尽快的实施抢救和保护。

一直以来,阿昌族织锦的内部传承范围仅限于阿昌族女性,目前,仅在已婚妇女中有传承。自然传承主要有:母传女、奶传孙女、姑母传侄女,嫂子传小姑和几个姑娘聚集在某一家共同学习。目前,阿昌族织锦主要在40岁以上中老年女中传承,大家都技艺相当,只是在配色上,依据个人的喜好,有的配得艳丽些,有的配得素雅些。有的手工紧密些,有的手工稍微松软些。

据介绍,梁河阿昌族织锦主要传承人有两位:

梁润仙,女,阿昌族,生于1973年,16岁跟随母亲学习纺织,出生地曩宋乡关璋弄丘村,嫁入九保乡丙盖永和村,至今闲暇之余仍然从事传统纺织。

梁福芝,女,阿昌族,生于1967年,出生地曩宋乡关璋村,1987年嫁到小厂乡黑脑子。15岁时跟母亲学习纺织。正在向儿媳妇曹明路(生于1993年)传授纺织技艺。

织锦走进上海东亚展

2016年6月17日至6月19日,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产办、云南省文化厅、云南艺术学院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承办,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创意推广中心、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馆协办的七彩云南(国际)民族服装文化节产品展销活动,在上海市上海东亚展览馆举行。梁河县收集了阿昌族、景颇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及工艺品50余件参加此次展览、展销,同时邀请了2位技艺娴熟的民间织锦艺人到现场做纺织展示,受到参观者的好评。

阿昌织锦技艺传习培训

2003年,云南省启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工程,2005年,阿昌族织锦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梁可县文体局在阿昌族乡镇政府和村寨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讲座6期,组织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展示活动11场次,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展(包括阿昌族织锦)4次。举办织锦培训2期,培训人员16人。2010年,在九保阿昌族乡永和村组织成立了“阿昌族织锦合作社”。

今年,梁河县文化馆在曩宋乡弄别村、九保乡勐科村、九保乡横路村分别挂牌设立阿昌织锦传习点,每个传习点配备两块展示板、一个展览柜、4套纺织设备。今年7月13日,曩宋乡弄别村织锦传习培训启动,33名妇女集中在活动室开展,其中师傅6人、徒弟27人,有负责教织筒裙的、教织花腰带的、教织绞脚的、教织衣服的。指定师徒,明确分工,培训时间7天。教授从基础的纺线、经线开始,到上架、拾扣、捆花棚、织花纹,传习培训达到比预期还好的效果,传统技艺的传承有望后继有人。

  • 上一篇:云南大学生自己的电影院 七彩院线启动仪式在昆举行
  • 下一篇:听仙乐、逛茶山、品美食 这个国庆大假你没理由不到云南梁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