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内新闻 > 新疆新闻

有了红枣地 脱贫不是梦——若羌县探索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2017-03-23 23:53:40

新疆日报讯 从2012年起,若羌县98户牧民响应牧民搬迁政策,陆续易地搬迁定居,其中44户牧民在铁干里克镇英苏牧业村定居。由于没有耕地,44户牧民成了村里的贫困户。2016年,若羌县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这44户贫困户成为受益者,顺利实现了脱贫。

找准穷根对症下药

3月上旬的一天,天刚蒙蒙亮,英苏牧业村村民苏莱曼·吐尔逊已来到了自家的红枣地。自从有了4亩枣地,苏莱曼每天都要到枣地转转看看。

“这片地是我家的,有红枣地种了,这是我家的致富地,日子有盼头了。”蹲在地头的苏莱曼对记者说。

苏莱曼所在的英苏牧业村是若羌县生态移民易地搬迁定居村,全村有贫困户44户127人,基本都因无耕地、缺乏劳动技能致贫,英苏牧业村也是该县为数不多的贫困村之一。

“2016年我家红枣收入1万多元,加上我家养的100多只鸡和我在村里从事公益岗位的补助金,总共收入2万多元,终于甩掉了贫困‘帽子’。”苏莱曼的妻子玛依努尔·阿不都艾尼高兴地说。

今年39岁的苏莱曼几年前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英苏牧业村,2016年之前,全家4口人仅靠苏莱曼帮别人放牧赚钱养家糊口,入不敷出,生活过得非常清贫。

“过去依靠散养几只牲畜和打零工挣钱,收入没有保障。现在好了,有了自己的红枣地,也掌握了一定的红枣管理技术,红枣地有了稳定的收入,心里踏实多了。”苏莱曼感慨地说。

苏莱曼和该村另外43户贫困牧民成为这片枣园的新主人,这事儿还得从去年说起。2016年,若羌县大力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将这44户牧民列为精准扶贫对象。针对牧民提出的无耕地问题,铁干里克镇英苏牧业村第一书记和镇领导经过近1个月的实地走访,广泛倾听和征求牧民意见,于4月召开村民大会,与44户牧民达成一致意见,利用国家给这44户牧民的草原生态奖补资金和精准扶贫资金,在铁干里克镇库尔干村购买了181亩盛果期枣园。英苏牧业村村委会制定了耕地分配方案,进行实地测量和划分划块,并与牧民签订耕地买卖合同,将181亩耕地平均分配给44户贫困牧民,户均4.1亩,使牧民们如愿以偿地成为枣农,实现了整村推进、集体脱贫的目标。另外,按照幸福乡村建设目标,英苏牧业村的道路得到了硬化,家家户户都通了水、改了厕,装了路灯和有线电视。

“扶贫扶到‘根’上,让牧民在农区稳得住、有事干、能致富,通过整合实施各类资金,每户定居牧民都分到了1套60平方米的定居兴牧房和土地。有了土地,牧民们就能定下心来从事农业生产,增收致富。”若羌县精准扶贫办公室主任李江明说。

苏莱曼成为枣农,走上脱贫致富路,只是若羌县找准穷根对症下药探索精准扶贫新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若羌县购买土地分给无地搬迁牧民作为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抓手,确保搬迁牧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种新做法已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方式,带动了贫困牧民参与现代农业生产,彻底告别贫困。

管护培训到田间地头

英苏牧业村村民托合提·莫明的地里聚集了村里的男女老少,县林业局技术员艾麦·尼亚孜正在给村民就红枣树枝如何修剪进行现场授课和实际操作。

“对枣头进行早期摘心,可抑制2次枝生长,使枣头由生长枝转化为结果枝,并提高产量和质量。”艾麦讲得仔细,村民们听得认真。

托合提是近年搬下山到英苏牧业村定居的贫困牧民,放下羊鞭的他分到了定居兴牧房和红枣地。分到了土地,这原本是件高兴事,但是新问题的出现很快让托合提和其他贫困户高兴不起来。“我们以前在山上都是养牛羊的,红枣树我们根本就不会管护,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托合提说。

新困难的出现,引起了各级干部的重视,经过协调,红枣种植和管护培训班开到了田间地头。

谈到红枣管理,村干部吐拉古丽·吐尔逊说:“为帮助村民管理好红枣地,从去年开始村里多次请来县林业局技术员,现场为村民讲解红枣修剪、抹芽、摘心和病虫害防治等知识,提高了牧民的红枣管理技能。”

“现场教学让我们既学到了管护知识,又掌握了实际操作,真是太好了。”村民艾尼瓦尔·艾买提高兴地说。

艾麦说:“我们全程关注枣农的枣树种植情况,结合枣树成长的不同时节到各村去教技术,我的联系方式就张贴在村委会大门口并公布在若羌网站上,只要是村民需要,我们都会义不容辞地为他们服务。”

托合提听完技术员指导,深有感触地说:“种植枣树不仅需要勤劳苦干,还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政府安排技术员现场讲课,解决了我们的实际困难,感谢政府对我们的关心。”

为了帮助44户贫困牧民管理好耕地,铁干里克镇出资30万元修建了1.1公里的防渗渠,解决了红枣地的浇水问题。通过多次现场培训,44户贫困牧民已基本掌握了红枣管理知识,牧民现已变身成为名副其实的枣农。

2016年,若羌县红枣种植面积达到22.8万亩,红枣成为推进农牧民脱贫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的“金果”,农民人均纯收入再创新高,突破3万元大关,达到30076元,较2015年的28502元增加了1574元,连续八年蝉联西部十二省区市首位。

  • 上一篇:新疆库鲁斯台“关井”修复退化草原
  • 下一篇:和田地区180万群众受益《和田人民忠国爱民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