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际新闻 > 国际评论

马晓霖:平衡中东,美国重新聚焦伊拉克

发布时间:2016-04-30 09:18:32

马晓霖(博联社总裁)

4月28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对伊拉克进行闪电式访问。这是自2011年美军主力撤离伊拉克后白宫二号人物首次来访,也是一个月内第三位美国政要到访。拜登此行凸显美国对伊拉克的再重视,以及纷乱局势下美国对中东力量的再平衡。

本月早些时候,美国国务卿克里和国防部长卡特已做客巴格达,拜登接踵而来,按美国官方不同人士的说法,大致包含三大目标,支持伊拉克总统阿巴迪度过政治危机,助推收复“伊斯兰国”武装控制的地盘,消除伊朗影响力取代美国的“错觉”。如果联系十天前奥巴马总统对沙特的访问及其有条件增加对伊拉克援助的表态,则更能理清拜登访伊所传递的美国当下意图。

一段时间以来,阿巴迪领导的政府深陷政治危机,逊尼派议员要求撤换全部阁员并分享被什叶派和库尔德人垄断的石油财富;库尔德人则要求将阁员中本族人的比例提升到20%。部分民众要游行示威,抗议政府日益严重的贪污腐败。阿巴迪希望通过调整部分阁员,在保持什叶派主导的前提下整腐败,平衡派系利益,并提高针对“伊斯兰国”武装的反攻效率。源于族裔利益之争的政治危机已使阿巴迪政府岌岌可危,濒临倒台,这种政治乱象直接关系到美国中东反恐战略的顺利推进,增加了奥巴马团队的烦恼。

拜登此前曾8次到访伊拉克,这次访问事先未曾宣布,表明安全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也折射出伊拉克派系斗争的敏感与复杂。拜登此行首先是一次“灭火”之旅,展示美国对阿巴迪政府的支持,反对两派对手的弹劾威胁,帮助处于关键时刻和关键位置的伊拉克政府摆脱内乱,上下一心投入对“伊斯兰国”武装的大反攻。在首都巴格达和库尔德地区首府埃尔比勒的访问和磋商,拜登首要实现的目标是说服忙于争权夺利的各派停止阋墙,共除外患。

过去一年,在美国领导的多国联盟及伊朗大力支持下,伊拉克政府军取得了相当不俗的反恐战绩,收复重镇拉马迪并压缩不少“伊斯兰国”控制区。但是,美国的目标是年内收复沦陷数年的第二大城市摩苏尔,并配合叙利亚战场的势头和转机,争取将“伊斯兰国”彻底击溃并逐出其盘踞叙伊边区,扭转相持拉锯局面并遏制恐怖袭击向欧洲蔓延的势头,给奥巴马的政治遗产增添新亮色。

尽管美国在伊拉克的军队已多达4000人,并将继续增派部分兵力,重新部署“阿帕奇”武装直升机等重武器。然而,伊拉克政府3月启动并计划4月完成的收复摩苏尔计划因“后院起火”而严重受阻,阿巴迪一度以保卫巴格达名义回撤部分前线兵力,导致决战摩苏尔行动严重受挫。拜登此行旨在力促伊拉克各派搁置内斗,一致对外,一鼓作气拿下摩苏尔,避免中东反恐阵线出现重大缺口进而功亏一篑。

拜登此行战略意图也很清楚,即表明后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依然与美国保持密切联系,美国对其影响力和掌控力毋庸置疑。美军主力撤离伊拉克后,伊朗对伊拉克的渗透和影响明显增强,特别是“伊斯兰国”武装做大后,伊拉克政府更加倚重伊朗的支持。随着美国与伊朗围绕核危机达成和解,以及俄罗斯出兵叙利亚并形成明显的“什叶派之弧”,伊朗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再度提高,给外界以美国“失去伊拉克”的印象。奥巴马政府显然不希望“为他人作嫁衣裳”,要加强美国在伊拉克的存在感,平衡俄罗斯对其势力范围的蚕食。

受全球与中东战略调整的影响,奥巴马也明显采取了让伊朗作用放量增长的政策,甚至公开抨击沙特而肯定伊朗的角色。这种敌友关系大逆转,激怒美国在该地区两大传统盟友以色列和沙特,招致对方持续而公开的不满,甚至引发其不利于美国中东利益的政策调整。奥巴马本月20日到访沙特并出席海湾合作委员会峰会,即是安抚与平衡,以便消弭海湾盟友难以弃怀的失落,并说服其正确理解美国对伊朗作用的认知。拜登访问伊拉克,则以行动继续抚慰地区盟友,重申美国既不会放弃伊拉克,更不会让伊朗控制伊拉克,继而打破中东的战略平衡。

离岸平衡是美国外交与战略的一贯手段,在多民族、多宗派和多种力量长期博弈交替消长的中东更是如此。拜登之行只是奥巴马在中东战略收缩进程中的一个程序安排和姿态秀,并不表明美国要花太大心思和资源在此精耕细作,其战略重心依然锁定于亚太再平衡。

  • 上一篇:美军误袭阿富汗医院致42人死 涉事人员不受刑罚
  • 下一篇:王少喆:时隔36年 朝鲜此时召开党代会有何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