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热线
主页 > 国际新闻 > 国际要闻

“杜莎模式”为全球蜡像树标杆

发布时间:2016-06-04 02:02:41

【环球时报驻英国特派记者 黄培昭】在英国,蜡像属于大众艺术,和拍摄写真一样。人们愿意借助制作蜡像将自己某个时段的样貌定格。普通家庭里,一家几口同时做蜡像的情况并不鲜见。名人们则把自身蜡像进入杜莎夫人蜡像馆当作身份的象征。

在伦敦市中心,走出著名的贝克街地铁站左拐,一幢有着椭圆形顶部的绿色建筑格外醒目,那便是世界闻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杜莎馆由蜡像雕塑家杜莎夫人于1835年建立,被公认为世界水平最高的蜡像馆之一。《环球时报》记者每次经过那里,都能看到排长队的购票者。杜莎馆何以如此火暴?重视品质是其赖以成功的根本。可以说,馆内的300多个人物除了不会说话,跟真人几乎没有区别。该馆员工玛丽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蜡像的头发都是先取得名人的头发样本,然后寻找与之匹配的真人头发,再通过手工方法一根根植入蜡像内,之后还要清洗、裁剪和梳理定型,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再比如眼睛,就连眼白内的微小血管都要用红色丝线做出来。

蜡像人物的选择和推出时机也有讲究。杜莎馆有专门的市场调研团队,选择的蜡像人物一要广为人知,二要具备新闻性,出镜率高。当然,明星永远是吸粉的重要砝码。在西方,杜莎馆是政治的晴雨表。例如小布什离任前,奥巴马的蜡像就已完工。为了还原生活,很多蜡像采用名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英国女王的服装价格昂贵,女王就把她穿过的服装捐给杜莎馆。而在其他很多国家的蜡像馆,政要的服饰物品多为仿制。在运营上,杜莎馆有专业人员对蜡像进行清洁和维护。而在中国的很多纪念馆,工作人员缺乏相关技术,不知道如何“伺候”蜡像。

“我们一直强调观众与蜡像的互动”,玛丽说,置身蜡像馆,游客没有了与名人本尊面对面时的紧张矜持,馆内没有隔离绳,任何人都可以触摸“名人”,成了自己偶像的掌控者。自创建至今,杜莎夫人蜡像馆已累计吸引5亿多观众。▲

  • 上一篇:美报告:2015年全球恐袭数量减少 IS仍是最大威胁
  • 下一篇:“地板书”,大块头有大看点